艺术中国

中国网

【论坛】“乡村上河图:艺术乡建中的粤北乡村复兴” 论坛纪要之一

【论坛】“乡村上河图:艺术乡建中的粤北乡村复兴” 论坛纪要之一

时间: 2024-09-23 10:32:57 | 来源: 艺术中国

《乡村上河图:艺术乡村中的粤北乡村复兴》研讨会现场

主题:乡村上河图——艺术乡建中的粤北乡村复兴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

承办单位:周前艺术公社

时间:2024年8月31日 14:00-17:00

地点: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城南镇周前村周前艺术公社二楼会议室

论坛主持:张颖(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论坛嘉宾

渠   岩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人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向   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金江波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翁   奋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

杜   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陈   林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屈行甫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刘鹏飞  中国网《艺术中国》主任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渠岩致辞发言

引言

“乡村上河图:艺术乡村中的粤北乡村复兴”于2024年8月31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周前艺术公社召开。“乡村上河图”启发自清明上河图,该村在明清时期拥有繁荣的墟市和鳞次栉比的店铺,故该词用以指代周前古村的墟市“周前所”及其历史。基于上述历史基础,渠岩及其团队在周前村废弃小学原址上建立周前艺术公社。周前艺术公社占地面积2000㎡左右,其定位为以艺术公社为基础发展乡村文创,复兴墟市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繁荣。受在周前艺术公社植入针对乡村保护的文化形态的目标影响,渠岩及其团队在此艺术空间中划分了艺术、文创、生活和休闲等功能和分区,以期周前艺术公社建成以后既给当地居民植入一些当代的生活空间,也能反思传承文化传统和连接未来,让村民真正拥有可以传承给后代的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艺术中国》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乡建专家和艺术家,其中特别邀请四川美术学院的张颖教授做论坛主持人。会议纪要将分为3期,就艺术乡建的价值与困难、家园概念与美育计划、周前古村的历史传统与墟市文化、周前艺术公社的建筑价值和未来展望等话题展开讨论。

本期刊发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李人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以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金江波,三位教授在论坛现场的发言记录整理稿。

张颖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夏未尽,秋已尽。很荣幸受渠岩老师委托,担任本次论坛的学术主持,同各位专家学者在周前艺术公社欢聚一堂。最开始看到“周前”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其实是“周末”(笑)。少有人知,西语中的weekend一词,是1879年才提出使用的。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成为定制。weekend被用于人们满心期待在周六下午结束一周工作后离开家,去到远方与朋友一起度过周六夜晚和周日。而“周”这个汉字,甲骨文中却是指代在一块田地里面密植上庄稼的样子。所以在中国本土文化逻辑中,人们讲究的“周全”与“周圆”,皆具和美寓意。更为巧合的是,周前村隶属始兴县,恰好应合了周前始兴,周而复始之意。也许,渠岩老师中国艺术乡建3.0版本落地“周前”,并非巧合!如何在盛景凋敝的乡土家园上,用艺术之力重耕沃土,焕发生机,正是我们今天“乡村上河图:艺术乡建中的粤北乡村复兴“论坛的主旨和目标所在。

李人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非常高兴又一次来到渠老师新开辟的艺术乡建基地,很荣幸每一次都能见证渠老师的艺术乡建实验基地的建设,从山西的许村再到广东的顺德青田,它的艺术乡建理论总有所突破。首先祝贺周前艺术公社的建立,也预祝本次“乡村三部曲”当代摄影收藏展和“艺术乡建的粤北乡村复兴”论坛圆满成功。按照刚才渠老师提的三方面要求,我先谈谈对这个基地建设的一些感想。渠老师的艺术乡建说借助建筑空间的再造勾连,许村主要是乡村的建筑修复和公共空间的再造,青田是通过民居的改造来探索如何将现代因素植入到传统建筑中,周前最完整体现了渠老师在艺术、乡村、空间再造上的全面理想和想法。从建筑语言上,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这个空间没有任何压抑的感觉,个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得极好,屋子和园林融合地很好,和传统的连接也做得很好。这个建筑试图创造一个理想生活,理想中国的想象力蕴存在这个建筑中。第二点,传统建筑的建设画图和建设者是分离的。这个艺术公社不仅仅是一个怎么画图,它还是在营造——把生活和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我觉得渠老师的艺术乡建是乡建艺术,他把乡建的每一个作品当做艺术来把控,实现他的艺术理想。他所探索的是艺术的手法,他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使他的理想得以实现。第三点,是我们对现代乡村的一个认知,我们刚看到三位摄影家展示了中国乡村的现状和图景,那实际上他们面临的是哪些问题呢?渠老师这个摄影,反映了我们当前的社会近况,对于权力、社会近况、空间的压抑性和复杂性,很多东西是要进步的。翁奋的作品反映了一个传统农村在城市化和乡村发展中的内在张力和对未来的一种向往。何老师所讲乡村文化的终结,核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部分社会关系和心灵的沙漠化,社会是需要通过公共性的再造来整合的。公共性再造需要打开城乡之间的闭塞、村庄之间的闭塞、人与人之间的闭塞,周前艺术公社这个空间能成为激发和再造乡村社会的一个场域,它能够勾连城乡之间、村民之间、干群之间的话语体系,来探讨、来参与、来实现乡村的振兴和发展。

第二,我想谈一谈对乡村复兴和艺术乡建的一些想法。乡村复兴的根本在于文化复兴,文化复兴在于文艺复兴。欧洲的复兴在建立在希腊理性人文主义的复兴,文艺复兴的根本在于作为主体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在于破除中世纪对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枷锁和压迫,解放人的心灵,激活人的主体和心灵自觉。如果没有文艺复兴,欧洲不可能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今天的乡村复兴绝不仅指物质层面的繁荣和美好,更在于激起人们内在心灵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解放,它的核心在于人类心灵的书写和激活,这样才有可能建构美好的未来、体面和谐的生活,才有可能建立乡村自主幸福,主体幸福,实现幸福美满生活。艺术能柔软地激起人们对于审美共识和文化的认同,当代艺术更重要的是作为思想和批判的工具直指人的心灵。三位老师的作品也表达了当代艺术最核心的问题,即它作为一种思想和批判的工具,激起人们的人文主义批判。实际上,这些思考一以贯之在渠老师的乡建三部曲的理想中,他始终强调要给农民有尊严的生活,强调家园的建设。

最后,我也想谈一下对于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周前基地和周前艺术公社的期许和愿望。这个基地已经落成,那么如何让它成为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艺术重镇和高地,它的站位、定位和发展需要专业的策划,需要真正形成独特的一个品牌,使这个论坛常态化。一方面,开发基地需要跨学科、跨领域在地化理论的实践。刚才渠老师也谈到了老百姓希望让传统建筑重新焕发荣光,真正使它真正能够复兴,这里面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去做。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新的思想库,成为一个艺术重点。作为乡村建设来讲,我们不是建设就完了,关键是后边的运营。我们做一些项目,如何使它有可持续性,它的运营管理的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都需要更近进一步的探索。

向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首先向渠老师和渠老师团队表示祝贺,他不断创新。所以,我们其实对他推出的每一个项目都秉着特别虔敬的心态去学习和探讨。我先围绕“周前艺术公社”这6个字来谈一下我的理解。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题目是在广州,我觉得这个地名是充满了非常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为我们一说“周”就想到了“周礼”。中国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从周开始,在周之前大多是神话、是传说、是想象,而到周之后,我们其实进入到生活、进入到当下、进入到伦理。礼和乐是从周建立起来的,所以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可以描述我们周前艺术公社。第一是环绕,“周”本来就是有环绕的意思,这个空间有回廊,这种回廊让我们在各个场地之间能够实现自由的、舒适的穿梭,这种环绕把不同的空间链接,也把不同功能甚至不同的人连接。乡建的关键之一是做链接,怎么把城市和乡村的资源链接、把艺术家和村民、包括政府等其他利益体链接,当然还有在艺术中产生的链接。到这个空间以后,我们感受到渠老师有非常强烈的开放意识,这是我在这个地方的第一个感受。第二是绵密,绵密是一种精致、一种细腻,它不是一种传统,不是一种束缚,不是一种压力。它是为了一种在非常细腻的处理当中显示出我们的文化。第三个是生机,刚才张老师也在解释这个“周”字,是庄稼围在一起展现的蓬勃生机,这种生机既体现在比如说古树的勃发,也体现在新建筑材料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所以,“周前”这个词是用一种对于传统的敬畏感,用这种空间的形象来表达了渠老师在第三个艺术乡建的长征路上所结出的标志性成果。

第二点,我会从三个角度来理解艺术。首先是艺术的内容,它是要有创造性的,是要有想象力的,但又不是天马行空的,渠岩老师不是把这个建筑当作乡村生活的一种田园想象,他特别强调我们不是把艺术家、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艺术情调强制性地带到乡村,以此展示我们的艺术情怀,去做一种割裂性的、跟村民没有关系的艺术生活。第二是艺术的过程,它更多强调怎么把差异性、对立性、冲突性进行包容,它不是艺术家自我的强主体性的呈现,不论是和这里村民的对话、交流、动员,还是跟当地基层组织、地方政府的沟通,我想渠老师他在这个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呈现了艺术的方法,即用艺术性的方法把一些不和谐、冲突进行非常好的和谐化和合理化。从艺术的结构来说,它是要重新定义问题,定义它的功能,定义它的意义。周前艺术公社所呈现出来的空间、陈设、展览,其实都在重新给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当中的一些问题给出定义,甚至向一些艺术家和艺术乡建者给出答案。所以,不管对所在的这个镇、始兴县、甚至韶关和全世界,渠老师提出了一个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的这样一个愿景。作为艺术的结果,它更多是指微观层面的乡村更新,这种乡村更新是一种有机的更新,是一种持续的更新,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更新。

第三,现在特别流行所谓的主理人计划,主理人是以主人的这种心态活动去参与到空间中。不管是整个空间,还是把每个空间分解,每个空间都有其主理人。因此,未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公社生态,能够让村人和志愿者等有一个很内在的、自发的一种动力能够参与进来,是值得思考的。公社是一种新的艺术,相应的它要重新地赋能、定义。在乡村建设当中关注的几个话题之一,是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那么这个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我们特别关注社会可持续,周前艺术公社对周前村的过往文化和粤北文化的梳理提炼,可能呈现在社会文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地方品牌的创生中,这些都是社会可持续的内容。当然我们还关注经济可持续性,周前艺术公社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也好,是一个展示也好,是一个孵化器也好,它肯定是起到一个特别有效的功能,它最大的作用可能是如何跟它所在这个古镇产生经济可持续的链接。这个乡村的收入结构,除了到广东珠三角去打工的收入之外,有多少收入能通过周前艺术公社实现,我想这些问题不只是提供给渠老师所在的团队思考,我们也都会一直思考这些问题。

金江波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如果“艺术乡建”没有“渠岩”两个字在前面,好像这个词不算是正经的词,这个词完全是跟渠岩的乡建诞生出来的。换句话说,渠老师这多年来的身体力行,从北走到南,从白走到黑,“艺术乡建”这个词就浮出水面了。老话说时势造英雄,渠岩就是时势造英雄的最佳诠释。十几年前去太行山下看许村公社的时候,我也没想到他能够在乡村振兴成为国策之前,努力用一己之力挑战社会现实。实际上,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乡村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一号问题。从今天来看,这条路无疑是让我们的村民们更加有自主、更加有幸福指数地走进中国式现代化。所以,广州美术学院还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我也谈三点我自己的体会。第一点,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参加艺术乡建代表什么。目前以艺术家为主的艺术乡建,成功的案例不是特别多见,关键问题是艺术家的思维和情怀怎么能与社会理性和乡村的村内理性结合在一起。即需要让艺术家与村民达成精神上的连接,达成情感的认同、心灵的认同和愿景的认同,推动乡村环境、乡村产业和乡村品质的改善并产生效益。这是艺术乡建的核心。从许村、青田到周前,村民接受并让艺术家作为一个主体来建设家园,这不仅是一个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学术的核心话题。无论是看渠岩的艺术乡建三部曲,还是看他的摄影作品,其中都展现了人文关怀。第二点,我一直在思考艺术乡建会面临什么困难。艺术乡建的最大问题是要回归土地的属性、回归政治领域和权力的构筑等方面。农民的收入和农民的物权始终被人大和两会所重点关注,我觉得农村的土地问题是艺术乡建当中最为核心的,包括集体的经营权如何借助产业需求完成经营策略手段的转换,促成生产力进一步的恢复和提升。我认为周前艺术公社能做到超越青田计划,在粤北乡村原有的文化氛围融入艺术元素,完成创新主体的转换和资源的链接,形成共生关系,使这个地方能够把周边的区域盘活起来,变成一个整体的品牌。第三点,周前艺术公社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与当地村人的认同,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粤北属于亚热带区域,植被资源非常丰富,艺术公社所使用的一树一花、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以艺术的方式确定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让我们同时走进人文文化和自然,这样新的探索能为中国的艺术乡建带来新启发。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艺术乡村建设”)



【论坛】“乡村上河图:艺术乡建中的粤北乡村复兴” 论坛纪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