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茂绪经霜——吴绪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10-09 11:44:41 | 出版社: 《连环画报》

吴绪经作画

1945 年,吴绪经出生在“天府之国” 成都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家庭。巴蜀之地厚重而悠长的历史文脉, 深深滋养了吴绪经,给了他良好的启蒙 教育。童年时,家中大量的藏书将孔孟 之道融入吴绪经的骨血,让其怀有浓浓 的文人气质;父亲珍藏的《点石斋丛话》《芥子园画传》《画家三味》等众多画册 更是让幼时的吴绪经如痴如狂,从那时 起他心中便有一个萌芽,即用笔作画可 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小小的 身影时常拿着粉笔蹲在地上,认真地涂 画着 ;而母亲温婉坚韧的性格以及对他 操行上的教诲,亦对他日后的为人品行 及艺术创作影响深刻!

童年的温馨是短暂的,1957 年,在 省商业厅工作的父亲突然被打成“右派”, 历经苦楚的家庭和被人随意拨弄的命 运,使得吴绪经一下子体会到成长带来 的残酷。在狂热的年代里,学画被当作 旁门左道,登不得大雅之堂。而由于身 份的限制和对绘画的狂热追求,吴绪经 在 1960 年义无反顾地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而即便在本应充满学术、艺术氛围的象牙塔之中,也免不了被世俗的眼光所审阅,,学校靠家庭出身的好坏来 评定学生的成绩优异和天赋高低。得不 到肯定的吴绪经,依旧对自己严格要求, 争分夺秒地学习。在附中求学的第一年 春节,他放弃回家团圆的机会,孤身一 人伴着教室昏暗的灯光作画,他机械地 转动着手中的画笔,伴着饥饿和浓浓的 思乡之情,不知疲倦地练习着。那时他 便懂得了煎熬,只有付出常人所不能及 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与认可。

五年后,吴绪经从附中毕业,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和武汉大学图书管理系, 却因家庭出身的原因,最终被回绝。万 般无奈的吴绪经只有早早结束了自己的 求学之路,到峨眉电影制片厂报道,不 久又到上海天马制片厂学习电影。那段 经历让吴绪经收获了艺术道路上的两个 珍宝!其一便是电影美术设计,有人说 如果吴绪经没有走上绘画的“不归路”, 凭着他的资历、机缘和修养,现在早已 是优秀的电影家了!在中国电影的发祥 地“上影”,吴绪经为自己挚爱的绘画艺 术成功进行了姊妹艺术的嫁接。在那里, 吴绪经认识了许多优秀的电影艺术家 : 谢晋、于洋、高博......也结识了许多杰 出的画家 :陈逸飞、沈嘉蔚等等。在浓 厚的艺术氛围之中,吴绪经更坚定了为 艺术献身的信念!1969 年,吴绪经回到 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担任美术设计。然 而由于“文革”的冲击,电影厂一片荒芜, 吴绪经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织了 民间电影读书班,他们一起看电影、讨 论电影。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的中外经典 电影,为他日后的电影创作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1979 年恢复高考制度,吴绪经 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他以优 异成绩被录取,却因一身傲骨,不肯忍 受被人污蔑、误解和已近扭曲的“师道路一发不可收!《魔窟中的幻想》《毛泽东的故事》《刺杀斯大林案件》《大鸿米店》 《井》一系列影片让他忙得停不下来,也 收获颇丰! 1981 年,《被爱情遗忘的角 落》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设计提名奖 ;1982 年,《法庭内外》 等影片两次获得“政府奖”。而让他印象 最深的还是和吴天明导演合作的《变脸》, 讲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川剧流浪艺人和孤 女相依为命的故事,影片用一种悲悯、苍 茫的口吻讲述旧中国的人生百态,呼唤人 间亲情。这部在四川古镇上拍摄的电影后 来获东京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大奖,并在电 影界广受好评。电影拍摄结束后,导演吴 天明曾对吴绪经说 :“谢谢绪经!没有你 就没有《变脸》!”多年的电影工作,吴 绪经参与拍摄了多部在中国电影史占据重 要地位的影片,也使他在绘画技法上得以 提升,轻松驾驭宏大的场面和众多人物的 组合,渲染出一种史诗般的氛围。

吴绪经获得的另一件至宝,便是连 环画。当他在上海学习电影期间,许多 导演和摄影师都喜欢怀揣连环画,有空 便翻看一番。在跟随他们学习的过程 中,吴绪经了解到,这是极好的一种学 习构图的方法,镜头的分切、转换、推 拉、摇移都以连环画的形式完成了分镜 头。他总结道 :“电影就是用摄影机拍 摄成的一部连环画。”“在几十年的电影 拍摄生涯中,走南闯北,连环画创作始 终陪伴着我,累积起来,也有成千上万 幅了!”20 世纪 70 年代末,吴绪经随 厂里去云南昆明拍摄电影,前方是越战, 战火纷飞,后方是剧组,歌舞升平。他 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连环画的创作。刚 开始一个晚上只能完成一张草图,几个 月也许才能画成一套几十幅的连环画。 屡经退稿、修稿,但他仍满怀希望,似 有一股强大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渐渐画得得心应手了,陆续由四川美术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了一系列连环画 : 1980 年的《宝莲灯》、1983 年的《莫愁 女》、1984 年的《济公全传》《四十八天 歼灭战》、1985 年的《望夫石》《海灯法师》、 1986 年的《狄公案》等等。最为深刻的 是 1985 年出版的《猴拳》,发行量竟达 到了 300 万册,满足感与成就感不可言喻。 连环画的出版一方面带来了不低的稿费 收入,让生活宽裕些,另一方面也极大 地锻炼了他的造型和构图能力。

1986 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出版 一套《中国古典十大悲喜剧》,吴绪经 十分渴望参加,但由于出版社已完成组 稿,只能作罢。突然有一天,一位编辑 找到吴绪经,交给他一套《汉宫秋》的 脚本。原来原作者的稿件没有达到出版 的要求,被出版社否决,编辑找到吴绪 经,希望他在一个月内画完。机会总是 留给有准备的人,吴绪经抓住机遇,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 的气势,一口气将稿件按时、高质量地 完成。这套作品后来获得了第四届全国 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首届“中国优 秀图书评奖”银质奖。多年后,人民美 术出版社又以“精品屋”单行本、人民 美术出版社 50 年连环画收藏精品等版 本多次再版该作品,深受连友喜爱。在成都丽都花园吴绪经作画

20 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连环画的沉寂,吴绪经也转向了中国画的创作,直至 今日。1990 年,正值北京举办第十一届 亚运会,“申奥”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时 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十分喜爱绘 画,因此中国官方决定举办亚运会美术展 览,获得“特等奖”的作品将永久陈列于 瑞士洛桑奥委会总部博物馆。吴绪经以中 日两国在唐代的一场围棋大战为题材进行 创作,画面正中的棋盘上正是古棋谱中的 “三十六着镇神头”,画中共三十六人,身 份、形态各有不同,却都将精神集中在 那棋盘的搏杀上。吴绪经多次修改,终于 完成画作《竞技图》参展,以其优雅浪漫 的文化气息和简约纯粹的中国绘画语言因 素,最终荣获殊荣。继这一转型成功的处 女作之后,他陆续创作了《虎门销烟》《青 年时代 1919.5》《国魂》《公车上书》《读 画图》《丰碑》等一系列大型历史题材人 物画。在他的画中,无论是雄浑豪放、风 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还是温婉柔雅、高贵 雍容的人物仕女,都可看到巴山蜀水养育 出来的清风雅韵与宁静、平实的审美心态。 这些画作在创作方法上都有典型的叙事 性,这也得益于他早年连环画创作打下的 基础。吴绪经的中国画作品先后多次在全国美展及其他重要国家级评奖中获奖,而 他也在 2000 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 双馨艺术家”称号。

1997 年,吴绪经被调到四川教育 学院教书,在远离了繁忙的电影工作后, 静下心来进行绘画创作,终日在教学、 围棋、绘画中享受艺术生活。如今,他 的人物画创作在深度介入市场的同时, 尤其看中绘画的学术取向。从 2012 年 春天开始,吴绪经开始着手为第 12 届 全国美展创作《李时珍行医图》《郑成 功收复台湾》《船过险滩 同舟共济》等 作品。同时,他还承担了全国“中华文 明五千年历史重点题材创作”中《科举 考试》的创作任务。而他也在 2005 年 重新开启了连环画的创作,精心策划了 一套囊括成都历史、文化、民风、民俗 的大型历史画册《成都风雅颂》。吴绪 经为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去完成,以宣 传成都故里。吴绪经说 :“这或许是我 的最后一部连环画。在这个阅读受到电 影、电视、网络冲击的时代,连环画要 有大的发展需要融入新的血液、引进新 时代的模式,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从 业者的创作、待遇等等都要与时俱进。 在内容上要形式多样、构思奇妙,要打 开思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下一页吴绪经水墨画上一页吴绪经工笔画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201401期
· 吴绪经工笔画
· 茂绪经霜——吴绪经
·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