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形忘境远--读刘筱静山水画有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4-10 14:00:34 | 出版社: 《艺树》杂志

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创作的过程,无非在自然与心灵之间寻找契合点,运用个人方式完成自我审美,呈现出独树一帜的作品,体现其艺术价值。凡高在他的日记中写到:“关于“艺术”一词,我还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此中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已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正是因为艺术魅力无限,长久以来,追求艺术理想的人层出不穷,在许多为艺术忙碌的人群中,青年画家刘筱静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佼佼者。

读刘筱静近期山水画作品,从中能感受到他对山水画、对自然山川欣赏的特别角度,带给我们有一种新的启示。他的山水画,没有去迎合时下流行的山水画样式,也没去如实描摹名山大川,更不是借古人绘画程式化的语言来标榜,却能在山水画形式语言上用心,融合东西方绘画中的优长,注重绘画中的主观意识对绘画表达的重要,从写生到创作的每一阶段,都有大量的实践来验证他对艺术的执着,比较注重图象意识和结构形式,更象是主观意识与自然山川的视觉逻辑转换,在写生和创作之间梳理出自我的方法,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需要删减和生发,讲求虚与实的对应,成为个人独立绘画语言。他的山水画结构呈几何交错,叠加出令人想象不到的意外,或是云水,或是佛塔,或是山林幽谷,画面主体没有太明显的远近之分,突出了点画语言的重要性,而笔与墨之间协调,色与形之间表现,在某种客观山石云水的表现上,他已经脱去了自然物象带来的某种束缚,更自在、更主观地将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用抽象化的手法逐步转变为纯粹的形象,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变形的阶段都包含了对“传统山水画”的反思,从而保证了山水画本来的精神,气韵生动贯穿始终。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他作品中的每一笔墨色,每一个色块,每一种语言的表达,都蕴藏着传统山水画的核心能量和当代审美。画面视觉被解构成图象体会和语言独具的感觉,不能完全用传统山水画欣赏的角度去分析他作品中的语言和意境,但他还保留有行笔施墨的节奏和结构语言的可识状态。比如作品《青梦》,天空与水面的形色恰似淡蓝色梦境里拥有的纯净,在整幅画中的比重并不太大,但突出了画面的宁静,云朵与山石虚实相映所达到的柔与刚的对应,成为作品中明显的欣赏内容,还有,树法的随意而为,穿梭在画面右角的疏密浓淡,与云、舍、人、塔共生境界,使得画面的山水语言有逻辑性,具有整体感。运用平面结构的手段完成整幅作品,画面饱满,雅朴兼容,以淡蓝的色调使整幅画肃穆悠远,呈现出意象新颖的独特美感。比如作品《丽江古镇写生》,生机的笔触和现场的取舍特别明显,从房屋的错落到树技斜倾式的表现,打破了四平八稳的现实景象,淡墨的积染和线型勾勒使得画面的点、线、面富有节奏感,水墨意趣得到加强,左上角的天空被染汲的最隆重,与虚净的结构性语言(房舍、树木)相得益彰,实与虚反衬为淡与浓的对比,增加了写生作品的完整性。

 

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云:“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刘筱静所追求的,正是一种“大方无隅,幻化无穷”的神会境界。这是一个返朴归真,大象无形的境界。山水画的意境和语言个性是任何山水画家不能忽视的,意境靠品相、心性、修为的高低来呈现,语言的独特性靠审美眼力、绘画能力、想象思维在完成,历代在山水画上有成就的画家都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这两方面卓有建树,才被后辈推崇,成为经典流传。刘筱静的山水画,虽然还存在许多不尽意的地方,只要他坚持走自已的路,尊崇中国山水精神——浑厚华滋,气韵雅正。我们应该读到他对山水画的用心,同时也期待他有更好的表现。

下一页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上一页和布,给家以温度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树第十二期
· 艺术节的狂欢
· 和布,给家以温度
· 形忘境远--读刘筱静山水画有感
·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 赵孝萱:表面热度背后的隐忧
· 韩朝山水画的现代形式探索
· 另眼相看
· 诗意蒋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