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商业还是学术,年轻策展人该如何抉择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9-03 16:50:47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一些在拍卖市场中叱咤风云的艺术家背后,其前期的推动工作都与策展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栗宪庭。同样,在如今的当代艺术市场,格外活跃的年轻艺术家背后也有着一连串的年轻策展人名单,他们有时站在幕后,有时冲锋在前,有时是发言人,有时是联络员,身份的多变让这个职位一直处在争执与质疑之中。

如今,随着更多的资本进入到艺术市场,人们不免会提出更多地疑问,策展人应该如何抵抗商业的侵袭?在商业背景的冲击下,是否还能保持话语的独立性?在中国策展,很难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 策展人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就像是一个组织者或者是一个导演,也正是因为角色的多样化,使得策展人的跨行在中国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比如说有一种策展人,他跟画廊合作,与美术馆合作,但同时也跟房地产商、品牌商合作,甚至有的会自己开画廊,或者自己做一些展览,他们的这种方式很多样化,角色也很暧昧。”知名策展人冯博一认为这种多样化是由整个当代艺术生态所构成的,是中国现今的一大特色。

年轻策展人夏彦国对记者介绍说,也正是因为角色的复杂性,更使得策展人的身份更加地具有争议,“但是在一个展览中能够真正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 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机械地把策展人、批评家、经纪人,单独地割裂开来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意义,独立的策展人并不是那么的绝对化,重要的是取决于策展人的态度。”

一些具有多重身份的策展人,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策展人,“策展”只是一个形式化的问题。一些纯组织性质的展览,仅仅是把艺术家的作品集合起来展示一下,“策展人就是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另外,夏彦国还指出,“在画廊里做展览,策展人是没有义务去承担销售的角色,但是很多画廊则认为一个策展人带着藏家去做展览会更好一些,画家与画廊也愿意找你来策划展览,但实际上,策展人就如同被收买了一样,变得并不是以自己的诉求为目的而策划的展览,反而变成了一个为销售而做的展览。短时间内,大家都很开心,但是时间长了,策展人本身的位置及所起的作用就慢慢地淡化了、消失了。”

 批评家何桂彦则认为身份的模糊,肯定会影响展览的纯粹性。“在西方的艺术体制中,策展人的身份相对要明确一些,他不会是画廊老板,也不会是艺术经纪人。但在中国,他既是批评家也是策展人,既是画廊老板也是经纪人,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也正是因为这种混乱导致中国策展人在身份上的尴尬。“大部分时候,策展人更像是一个包工头,他要做很多繁复的工作。”

商业展览惹是非随着更多的资本进入到艺术市场之中,商业展览也渐渐增多,“尤其是这两年,到处都在办展览,到处都成立艺术中心、学术机构、画廊等。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萌生出更多地策展人,策展人受锻炼的机会包括策展费用的申请都相对于之前更加地宽泛,同时,策展人所应抵抗的诱惑也变得更加繁多复杂。”冯博一介绍说,“我也是乱做,我认为不在于你与谁合作,关键在于你该如何保持独立性。与艺术家创作是一样的道理,艺术家卖画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为了哪种风格样式好卖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就是丧失了自我独立的创作,这是艺术家的问题。

如此类比,我认为策展人也不能够只是与官方的美术馆合作,别的一概不问,这太绝对化了,也不太现实。”他认为策展人可以与画廊合作,也可以与品牌合作,关键在于策展人应如何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只要与钱挂靠上一定的关系,指责必然会接踵而来。“以前我与房地产合作时,就有艺术家对我提出批评,说一直做学术的夏彦国怎么也开始接商业的展览了。”夏彦国对此则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策划商业与学术的这两种展览,其实并不冲突,组织展览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要把当代艺术传播出去。”他笑言道,“如果在全国的商业空间,都能做一个展览,那当代艺术所传播的空间就会大太多了”。

另外,他认为策划一些商业性的展览,寻找一些商业机构进行合作,可以更好地开拓藏家艺术收藏市场及收藏群体,“如果你只是在画廊里去做,艺术作品的受众就会变得非常地窄。做商业的展览,不仅赚到了钱,又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何乐而不为?”

 其实,策展人是不愿意谈市场的,“策展人认为自己的身份很纯粹,不应该谈这些,”夏彦国则认为批评家和策展人要了解市场,才能去做策展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市场之中,大环境就是市场,学术与市场不矛盾,研究市场也是一种学术。学术是你对某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判断和认知,学术并不只是谈理论,谈纯艺术层面的东西。” 年轻策展人刘礼宾认为策划商业性的展览,与自己的策展理念太容易产生冲突了,“如果他看上的艺术家正好是不好卖的,商业上所选择的艺术家又不是他想做的艺术家,这就会产生很大的矛盾。”

在与商家合作的时候,为了保持自己的话语权及学术坚持,夏彦国也是想尽各种招数,“房地产商更喜欢一些花哨的艺术品,稍有学术,他们就不感冒,我就会用自己的观点来说服他们,采取我自己所认为的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他认为,展览是宣传,是总结,能够找到有效的人来看展览,这个展览的基本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不必非要在画廊做展览,要寻找另外的空间。” 何桂彦则对记者介绍说,现在的时代资源十分的分散,年轻策展人要具有这种资源整合能力是很不容易的。

“另外,艺术受制于资本的操控,在艺术市场化的潮流之下,要保持自身的学术身份,不随波逐流,难度很大。在西方,商业性展览与学术性展览是分开的。今天,一些策展人成为了商业展览的操盘手,这是当下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他认为,策展人应该有明确的身份定位,商业与学术应该分开。何桂彦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性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艺术机制与相应的行业规范。“在西方,策展人可以选择策划商业性展览,一旦你进入商业领域后,学术领域就跟你没关系了。这就是策展人的职业操守。”

 谁将是下一任策展人“统领者” “相对于我们这一代,现在这帮年轻策展人挺抱团的,比如之前所策划的金酸莓奖,我们那个时候是没有形成过一个策展人的群体,去做一些活动。” 冯博一介绍说。夏彦国认为出现抱团的现象只是因为现在的当代艺术处在比较弱势的环境下,“一个人的声音太弱了,需要大家在一起发出一些声音,一起吼,只有集体发声的时候大家才会关注你。”但是,他介绍说,这与策展人本质的成长没有太大的关系,最终还是要落到每一个个人,“因为每个策展人都有着不同的自我诉求及艺术追求,还是要各自为展,八仙过海。”

对于年轻策展人的整体现状,冯博一还提出一个疑问,“现在的年轻策展人都差不多,感觉平平,没有像是栗宪庭、艾未未和侯瀚如那样比较突出的策展人,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年轻艺术家,像之前的方力钧、张晓刚独霸山头的艺术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他又同时提到,中国现在的机制是非常的具有内聚力、混杂性和活跃性,“这种机制产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但是艺术圈里这种奇奇怪怪的人好像并不太多。”他笑言道,“能否再现‘栗宪庭’,我也没有答案。” 刘礼宾对此则有着比较乐观的认识,“现在还不能够给出一个定论,水落石出还是需要时间,一切都在发展之中。”

下一页中国当代艺术刮起“青年旋风”上一页青年艺术家红火之忧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五十一期
· 海外艺术基金试水中国市场意欲何为
· 三问北京文化保税区
· 请勿用“标准”绑架艺术
· 青年艺术家红火之忧
· 商业还是学术,年轻策展人该如何抉择
· 中国当代艺术刮起“青年旋风”
· 中国艺术家:万里路能否走出“万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