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凌鸥:泡在博物馆里学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8-01 17:04:41 | 出版社: 《艺术银行》

文_曹晓光

凌鸥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海外留学的过程中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遂进入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学习了一年的艺术课程。回国后,开始收藏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并通过专业的学习加深对艺术行业的了解,逐渐成长为一名独具眼光的艺术品收藏家、经纪人。

2005年,凌鸥到美国华盛顿市留学,学习语言专业。她所居住的特区一带拥有特别多的美术馆,很多美术馆都会提供一些公开的教育及实习机会。“那一带好玩极了,街道两边都是博物馆、美术馆,有自然历史博物馆、古代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天文博物馆等等,让人大开眼界,逛一周都逛不完。”由于从小对艺术兴趣浓厚,当她得知史密森尼学会就在附近,并对外开设艺术鉴赏课程时,就报名参加了。学院开设的课程侧重于西方艺术史,详细讲解整个西方艺术史发展的脉络传承,还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参观实习,做义工等。“当时的课程非常鲜活且感性,在边看边学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对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艺术启蒙作用。”

2006年底学习结束,凌鸥回到国内。2007年,她开始了最初的收藏,尝试性地买了几件风景画和静物画。之后,她跟一些朋友合作,收藏了更多艺术品,逐渐了解和融入国内艺术圈子。对于收藏,凌鸥有自己独特的选择标准,她希望将来能更多地收藏国外的哥特与波普风格的作品。国内艺术家的作品,她比较集中收藏那些绘画功底好的风景画和人物画。“我在国外接触最多的是哥特艺术和波普艺术,觉得它们特别有活力,有当代感。哥特艺术比较刺激,振奋人心。而一些波普艺术,会利用一些流行的符号,将一代人的生活记忆表达出来,引发观者的共鸣。”凌鸥觉得国内波普艺术过多地停留在政治波普层面,而国外的波普艺术更轻松更自然,与生活更加贴近,手法也更加多样更有创造性。“有一些波普画家,平时会有习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垃圾堆里收集各种材质的废品,钉子、报纸、木板,塑料玩具等等,等到灵感迸发的时候,就将这些材料拼贴成富有创意的艺术品。有的艺术家,其作品里能看到很多丰富的时代文化符号和流行的文化元素,比如玛丽兄弟和蝙蝠侠等形象。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的作品必须承载什么历史的使命,不追求宏大的叙事和意义,更多的是遵从内心真实的创作激情。”凌鸥多从画廊购买艺术品,她觉得拍卖行出售的作品价位偏高,很多人盲目跟风。她可以为了某件钟情的作品,提前半年去画廊预约购买。有一次,她在美国一家画廊看中了一件作品,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存世量极少,全世界的藏家都在排队。最终她排队买到了一件,感到非常喜悦和骄傲。还有一次在柏林见到了一件很美的抽象雕塑,却因为一时犹豫没能抢到手,后来每次回忆这件事都感觉非常遗憾。

1  2  


下一页史密森尼教育中心上一页李栩慧:教育推动人生转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银行》第五期
· 李栩慧:教育推动人生转型
· 凌鸥:泡在博物馆里学艺术
· 史密森尼教育中心
· 徐行:学院功底助我领跑艺术
· 精英阶层的艺术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