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潘泓钢-胡有辰:他们还是我们?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4-23 15:46:04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鼠手》(局部),雕塑,树脂上色,90 × 18 × 19 cm,2010

    无论是高高地站着,还是栖息在高跷似的木桩上,这些生物彼此间都隔着一定距离。这是由于他们中有的没有耳朵,有的没有嘴巴,有的没有眼睛,而有的看上去仿佛正因此备受折磨;还有一些似乎身有残疾,例如发育不全的四肢,其中只有一个生物拥有与人类一样健全的四肢,其余的,在应该长出四肢的地方残留着更像是导致鸟儿飞不起来的翅膀残根, 或海豹的鳍状肢。 通过 “折断他们的翅膀”,艺术家们很明确地表达出他们的创造物是不允许离开他们的栖息地的。

无论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作品,它最终的形式看上去就像是在直白地讲述着当下中国人无法逃避亦不得不面临的独生子女一代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单单是中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有这一现象存在:在当下世界里,许多孩子本质上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是计算机时代的“产物”,是被横亘在这些青少年个体和社会之间那些暗藏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无形障碍——电子社交网络所左右的一代。这些作品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们将这类“纵容式的隔离”视觉化的结果,并独树一帜地表达出艺术家这代人的一种情感状态。 

与 21 世纪初类似艺术作品相一致的,潘泓钢和胡有辰创作的“神奇生物”也有他们可爱的一面,就好像我们期望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都知道日本漫画中的凯蒂猫 (Hello Kitty) , 以及村上隆 (Murakami Takashi) 和奈良美智 (Yoshitomo Nara)的卡通作品一样。而在“可爱”之上的则是空气中弥漫着的孤独和脆弱,亦是极度引人注目的地方。明暗相交的栖息地,安静直至沉默,静止变成停滞,似乎是他们天性所致。这一切都好似把展览空间变成了某种类型的动物园。因此,看着这一群生物,观众首先意识到的是他们自身与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在这方面, 艺术家迫使观众与他们的作品联结在一起, 与之相对应的,是艺术家全力攫取雕塑中趋于完结的具象化表现形式,同时,也与庞大完整的图案装饰历史作对抗。因而,他们的作品有其值得推荐的地方。

1  2  


下一页刘炜:“刘炜”上一页何岸:好奇之黄 好奇之蓝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正文一
何岸:好奇之黄 好奇之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