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之黄-好奇之蓝”,展览现场,2011 艺术家何岸之所以将这个展览及其作品取名为“好奇之黄 好奇之蓝”,是受瑞典导演维尔戈特·斯耶曼(Vilgot Sjöman)两部电影的启发——1967年的《我好奇(黄)》和1968年的《我好奇(蓝)》——影片探索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力比多(即性欲,一切本能的能力和欲望皆源于此)等问题,并引发了颇多争议。何岸借鉴了这两部电影的片名,创作出这一组饶有趣味又略显颓废的作品。与艺术家本人所构想甚或打算制作的作品相比,这四个作品在本质上更趋近于巴洛克风格。展览揭示了美之浩劫和愚蠢的破坏所带来的刺激。即便如此,作品依旧传递出某种信息:对那些与艺术家相熟的人来说,他的创作冲动本质上是植根于一个固定的、已被广泛认可的艺术实践,也就是艺术家何岸的艺术实践,是对游走在创造和毁灭之间的抽象线条的赏玩,却又刻意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好奇之黄·好奇之蓝”将形式感与非形式感、色块与非色块并置进而构成画面主调,充满一种画意的美感。而在何岸的作品中,材料的使用很大程度上都利用了它们性质相近的特点,例如那些制作广告牌的材料:塑料、霓虹灯管、灯罩等,使作品中的中文字符具有一个实体形态和三维形状。而在画面中的非色块部分,霓虹灯管被抽离出去,正气地排列在了墙上,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这里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创造,而是毁灭),通过这一扭曲的过程传递出艺术家兼文化艺术破坏者设想的一切——一根金属条一直延伸到墙上排列着的灯管上,有效地将整个场景构造成一个膝盖骨的模样。 正对着这面墙的是另一个巨大的块状组成:一个因破损残留下来的巨大招牌,外表已经变形破裂,这是阳光照射的结果还是大自然的一种惩罚?穿过物体表面的那些洞眼和刺穿的表面,可以瞥见内部的钢结构,就好象经历了一场可怖的车祸灾难后的人体骨骼。这才是标题中“好奇”的真正内容:透过业已凋谢的外观,依旧可以看出它曾经的壮观和价值。在玻璃隔板分开的另一边,有一件稍小的作品与之对峙,看上去完全像是一个崩溃了的求爱者在命运的支配下乞求着他的女人。对日本女优吉冈美穗(Miho Yoshioka)来说,作品的这一部分是专为她制造的一个名副其实的神龛,因为创作者何岸是她的忠实粉丝。仿佛为了印证这一点,一个蓝色的太阳升了起来,高高地挂在那一溜砸碎了的白色霓虹灯管上方,与它作伴的还有一个朦胧的金黄色霓虹光环。由此,作品的中心位置落在了这个永恒的太阳上(这是日本人和20世纪的中国人共同拥有的一个民族象征,也同样出现在艺术家所参照的电影中,何岸也因此意识到导演所选择的黄色和蓝色也是瑞典国旗的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