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资本“占山为王”,艺术“落草为寇”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2-23 15:44:41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 文/易小燕)新年伊始,一条汉代玉凳在艺术品收藏和资本投资界内闹得沸沸扬扬,招来各路人马的围观,各大媒体纷纷对其作重点报道,引起关注的自然是“2.2亿、假拍、赝品、洗钱”这几个关键词。对于此类事件,笔者认为其实没有多少围观的价值,刚过去的一年中,类似的旧闻还不够多么?时下,资本与艺术反调,投资与收藏背离,整个艺术市场的矛盾已然趋于白热化了,混乱程度一如群魔出洞,局面似乎不好控制了。

根据国际艺术品网站“Artprice”公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所占的份额已经超过了法国,位列世界第三。然而时至今日,各路相关人士与媒体向大众揭露的台前轶事和幕后揭秘,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中国拍卖市场中水深水浑的程度同样位居世界前三甲。资本与艺术的结合必然会走上艺术资本化的道路,当艺术被资本裹挟游弋在艺术品市场的深水池中时,最终资本“占山为王”,而艺术却“落草为寇”。

艺术落水 资本撑船中国艺术市场的开端以艺术品拍卖会开办为标志,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理念的注入,艺术品逐步向商业大潮靠拢,憋屈已久的“贫穷艺术”也敞开了大门,有人指出,资本与艺术之间难以扯清的纠葛无非就是文人士大夫文化下扭曲的清高心理。总之一句话,在资本面前,其实艺术没必要过得那么累。随后,艺术与资本的关系被“各种文字”合理化以后,艺术开始走“奔小康”的路。

当然,质疑也从未终止。但在强大的资本面前,人们在乎的往往是姿态,而绝非内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远未成熟起来,艺术市场随波逐流,无论哪类作品一旦被资本中意,就如一艘落水的船,其方向只能由资本操控。拍卖场中,真假不分、赝品频现,拍卖的法制监管存在严重漏洞;艺术价值判断逐步价格化,似乎只有一路飙高的数字才能刺激人们麻木的神经。

投资与收藏吊诡 资本指鹿为马资本掮客与艺术品收藏家两者出发点的背离是造成今天艺术品市场混乱的一大原因。投资注重买低卖高,而艺术市场与股票市场不同,买进和卖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艺术品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感,岂是简单数字所能承载的?这也说明时下诸如数字分析艺术家及作品涨势的文章其实没有多少参考的价值,有时候甚至分析报告的结果恰恰走向了实际情况的对立面。拍卖的天价与真实的价值是有差距的,这些天价背后所存在的故事可能更让人瞠目结舌。利益的驱使让整个行业公信力逐步缺失,艺术作品粗制滥造、假拍与拍假等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面前,谁来为真正的藏家买单?据统计,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在过去的6年里达到了26%,在2011年股市与房地产投资低迷的情况下,艺术品市场的增长态势仍旧迅猛,市场规模突破了2000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如艺术品抵押、艺术品按揭、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股票”、艺术品交易所、艺术品市场指数等,随着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趋势逐渐明朗,艺术品的投资属性更加明显,而收藏意识日见淡薄。我们总对短期收益期望过高,对长期收益期望过低,很少有人把艺术品当作消费品,然而资本的霸权主义却始终难以掩饰文化本体的亏虚。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常态还有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什么是常态?即画廊、艺术家不再和拍卖行在一个饭桌上举杯了,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未来。这一个过程,如同熬中药,都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文火慢炖地熬出来的,得守住,得慢慢来。

下一页陶艺市场的黄金时代是这样失去的上一页私人洽购在中国行得通吗?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三十九期
· 怎样投资晚清民国书法家作品
· 简析任伯年的艺术价值
· 私人洽购在中国行得通吗?
· 资本“占山为王”,艺术“落草为寇”
· 陶艺市场的黄金时代是这样失去的
· 有一种博士不用学外语——大学进步了吗?
· 当代工艺品收藏指南
· 古典工艺品散发现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