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小议出土古玉之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14 10:07:47 | 出版社: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凡论说出土古玉者,大多都会谈及“沁色”的话题。古语云“无沁不成玉”,沁色作为出土古玉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虽然“沁色”一词 为大家耳熟能详,但深究起来,确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今不揣浅陋,将自己对于出土古玉之“沁”进的粗浅认识略述一二,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正之。

染带水银沁的西汉玉鸟

一、关于“沁”的种类

沁色之名,自古有之。论说者一般都专指玉器,如清代蔡可权所著《辨玉小识》中即言到:“淤染之于古玉有专名焉曰‘沁’” 。然从众多出土实物来看,不仅玉器,还有石器、瓷器、(釉)陶器等表面的沁色也十分常见。沁浅者,存于釉面;沁深者,深入胎质。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染带彩沁的商末周初玉环

之所以会形成沁色,是因为器物在埋藏过程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加之地下湿气和压力等作用,使得玉石的晶体结构或釉面的玻璃质变得疏松,从而被水或矿物质侵蚀,造成器物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

由于埋藏环境的复杂,受沁的不仅仅有颜色,味道和质地也会受沁,从而产生所谓的香沁与质沁。(全文见《文物鉴定与鉴赏》第21期)

下一页磁州窑枕之鉴藏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文物鉴定与鉴赏第二十一期
· 小议出土古玉之沁
· 磁州窑枕之鉴藏
· 张掖大佛寺藏明清佛经雕版
· 名家与国宝《妙法莲华经》
· 谈恽寿平及其绘画艺术
· “英皇储伊丽沙白公主大婚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