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双年展,打造城市软实力的一张牌
——访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董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24 11:41:08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热潮已经退去,但它依旧是众人讨论的话题,一个双年展活跃了一座城市,威尼斯市长是双年展最主要的负责人,双年展成为威尼斯打造艺术之都、旅游城市,获得经济效益的一场享誉世界的艺术嘉年华。尽管如此,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双年展仍旧会受到愈加挑剔的观众的批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大型双年展,“宏大但空洞”似乎成为大型展览和艺术活动的通病,组办双年展亦然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如何在国内外众多的双年展中寻找突破,创办有特色的展览,成为目前举办双年展的瓶颈,成为组织双年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近期频繁的大型艺术活动中,2011成都双年展已展现出众多看点:“政府主导,专业机构运作”,设计、建筑均纳入本届展览,以“山水”作为当代大型艺术活动的主题,已有媒体称之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宴”、“顶级艺术盛会”,配合展览还将举行众多的“邀请展”……

一个具有浓厚当代艺术氛围的休闲城市如何打造出一个国际化的双年展?在多大的程度上,从哪些方面能达到“国际”水平?如何结合本土资源,寻求一条国际化的路线?双年展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一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就这些问题,《收藏投资导刊》记者采访了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11成都双年展组委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董逊。

S:本届双年展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确定了当代艺术展、国际设计展和国际建筑展三大主题,为什么将设计和建筑纳入本届双年展?

董逊:此次双年展将在模式和机制上带来新的思考和尝试,将艺术、建筑、设计三大概念进行大规模、跨领域的展示。无论是艺术、设计抑或建筑,从本质上来说,其展览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本届双年展旨在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艺术类别,探讨人与城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共处关系。不同的艺术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矛盾体的共存共生,看似是仅仅停留于观念上的碰撞,但我们期望通过这种碰撞、摩擦与交流,产生对于城市发展有益的启发。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双年展的举办并非纯粹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设,更多的意义来自其内容的前瞻性所带来的对未来的预测。

S:本届双年展采用“政府主导、专业机构运作”的模式,如何运作?

董逊:与往届成都双年展的运作模式不同的是,本届双年展是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双年展组委会,经费由企业投入、社会赞助等构成,政府给予该项公益性文化项目一定资金的扶持与补贴。采用“政府主导、专业机构运作”的模式能够持续、高效地运作双年展项目,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S:相比国内其他的双年展或者三年展而言,比如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这些展览而言,在成都举办双年展有怎样的优势?

董逊:成都举办双年展具有两大优势。首先,成都是中国举办双年展比较早的城市,有10年的举办经验积累。其次,成都这座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拥有活跃的当代艺术生态土壤,大量当代艺术家定居在此,大大小小的艺术区、美术馆、工作室分布在这座城市,使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又一艺术重镇。

S: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举办双年展对一个城市的文化、经济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还有什么更为全面的计划?

董逊:近年来,成都市着重打造城市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发展,在全市确定的新兴产业中位居前列,成都双年展也是塑造城市文化和软实力的重要部分。2010年,成都市规划,成都东村(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是承载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其中,文博艺术产业聚集区以民办博物馆和艺术原创为重点,以文博艺术与旅游业互动发展为导向,以博物馆岛、当代艺术谷为载体,建设中国坊、当代艺术公园,举办城市艺术双年展等活动,建设多功能复合博物馆中心和画廊艺术街区,以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服务业协同发展,共同营造成都艺术新生态。

下一页抢“鲜”:2011年秋拍(二)上一页中国当代艺术的普及之路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三十一期
· 欧美债务危机的“狼”又来了?
· 早期中国当代艺术领跑市场
· 中国当代艺术的普及之路
· 抢“鲜”:2011年秋拍(二)
· 蓝宝石的传奇与价值
· 找寻企业收藏的真经
· 企业与艺术  就让他们联姻吧
· 谭国斌:研玩中国当代艺术
· 证券公司或可开拓艺术品投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