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绘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14 16:17:35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油画

油画颜料是色料与油 通常为亚麻籽油 混合而成的。油充当的是黏合剂的角色,它变干后,能形成一层透明薄膜,色料就悬浮于其中。据一个流行的传说称,油画是15世纪初由伟大的尼德兰艺术家扬?凡?爱克发明的,他在这里的这幅肖像画中尝试了这种画法。尽管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凡?爱克实际上并非这种媒介的创造者,但我们仍然说他是第一位理解和利用它的潜在价值的重要艺术家。从那时起,在大概500年的时间里,“绘画”一词差不多成了“油画”的同义词。20世纪50年代以来,油画至高无上的地位才因丙烯颜料(本章稍后将要讨论)的使用而遭到挑战。

刚开始用油画颜料时,包括扬·凡·爱克在内的大多数艺术家仍然在木板上作画。但渐渐地,艺术家们开始采用更加柔软的帆布,因为它具有两大优点。首先,不断变化的风格助推画作变得越来越大。木板既重又容易开裂,而更轻的亚麻纤维画布铺开后几乎可以达到无限大。其次,这时的艺术家们开始为远方的主顾服务,他们的画布能卷起来,运输起来就轻松、安全了。准备画布的过程是:把它绷在木框上,用胶给它上浆,糊住纤维,并保护它们免受油画颜料的腐蚀作用影响;接着,在画布上涂一层白色的油基底色。那时的一些画家还会在底色上薄薄地涂一层透明色,用得最多的是有暖感的褐色或有凉感的浅灰色。

油画颜料的突出特点是,它干得非常慢。这给艺术家带来的既有利也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它意味着可以进行精细的混色,颜料可以层层累加,而几乎没有分割或断裂的危险,而且艺术家可以将画的局部重新画过,而几乎看不出什么痕迹。当艺术家赶时间 或许是有展览安排 时,这个优点就会变成不利条件。油画颜料干得实在是太慢了,要等画真正“定型”,恐怕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已经过去了。

油画的另一大优点是,它的厚度从极厚到极薄,可以有近乎无穷的变化。比方说,凡·爱克的画大部分用了透明色(glaze),即透明的颜料薄涂层,它们覆盖在一层更厚的底层色上。虽然现在较少使用,但整个19世纪,透明画法一直都是一种重要的油画技法。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为奥松维尔(Haussonville)伯爵夫人画的精美的肖像画表明,透明色能产生光滑亮泽、完美无瑕的画面和光彩熠熠的色彩。

在凡·爱克和安格尔等艺术家那里,作画是一件缓慢、费时的事情。构图要提前设计好,连最微小的细节都要想到,然后再有条不紊地一层一层构建起来。一个标准的步骤是:先用黑白两色画出全画,这种技法叫灰色调单色画法(grisaille),该词源自法语“灰色”;接着将彩色透明色抹在这幅单色画上,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画的明暗会显露出来。

喜欢用更自然的画法的艺术家可能会直接用不透明的颜料在白底上作画,这种技法有时被称为直接画法(alla prima),该词为意大利语,意为“一次性完成”。通过比较安格尔的肖像画与大约40年后贝尔特·摩里索(Berthe Morisot)创作的《梳头女孩》(Girl Arranging Her Hair,也叫《沐浴》[The Bath],),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技法在效果上的差异。在安格尔的画中看不到笔触的痕迹,而摩里索鲜明、醒目的笔触则是她的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地方,颜料堆积得相当厚,这种技法叫厚涂(impasto),该词源自意大利语“浆糊”。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厚涂法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上色仿若给蛋糕撒糖霜 实际上,小刮刀和油画刀正是用于这种画法的。

与她的大多数印象派同道一样,摩里索喜用分色(broken color)。比方说,女孩衬裙的白色是由一笔笔深浅不一的白色和淡黄色构成的,与安格尔的透明色均匀的单一色相反。跟修拉的点彩画法一样,分色法能创造出生动的、充满活力的画面,色彩的混合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观众的眼睛完成的。

因油画颜料而变得可能的厚重笔法为绘画增添了一种新的表现元素,画家们很快就将其运用到创作中去。在20世纪,人们开始欣赏这种笔法自身的艺术价值。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的《卡尔大山谷第17号》(La Grande Vallée XVII,Carl 7.10)饱满有力的笔法让人想起摩里索画中的背景,但在这里,除了它自己,它不再描绘任何具体的事物。画名使我们把此画看作风景画或对景色的描绘。湖中倒影、早晨的蓝色树荫、野花、雨、从窗口望出去的景色 所有这些联想可能都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但此画将永远不会把我们局限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联想。

油画颜料是一种能给人感官愉悦的材料,它手感独特,气味特殊,用它作画是一种享受。摆弄颜料所带来的那种纯粹的快乐是琼·米切尔的《卡尔大山谷第17号》要传递的一个信息,我们在伊丽莎白?默里(Elizabeth Murray)的《真相》(The Lowdown,7.11)中再次发现了它。默里的艺术灵感来自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点点滴滴 听唱片、找鞋、跑去接电话。她把她对这类时刻的记忆抽象成活泼的、胀鼓鼓的卡通图形。她用木板剪出这些图形,把画布贴在它们上面,然后给每个图形上色,使之拥有自己专属的角色。

仔细观察《真相》,我们会辨认出一个眼神警惕的人头、一只举起的手臂、一条小路上的圆形物体和零零散散的白色小物件。我们是在 玩保龄球?也许吧。而且这里可能同时进行着其他游戏。默里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中的各个元素就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的超大号智力玩具,只是它们无法拼接起来。相反,默里把它们聚合成一个不稳定的统一体,就像一个魔术师让多得难以置信的物品悬在空中。这些画暗示的是一种虽然有一点混乱但乐趣多多的生活。

 

下一页版画上一页素描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