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伊斯兰艺术和非洲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14 13:30:20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非洲艺术

当阿拉伯军队于7世纪入侵非洲时,他们首先占领的是埃及,它当时是拜占庭的一个省,也是非洲最著名的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第十四章把古埃及放在地中海世界的背景下介绍,是因为它与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罗马的交往是西方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埃及文明起源于非洲,是非洲人民的创造,记住这一点对我们会很有帮助。

养育了埃及的尼罗河同样哺育着埃及以南一个名叫努比亚的地区的各个国家。努比亚通过贸易网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相连通,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 乌木、象牙、黄金、熏香和豹皮 正是通过努比亚流入埃及的。最有名的努比亚王国是崛起于公元前10世纪并延续了1400多年的古实。图中这件黄金饰品出土于一座古实王陵 阿玛尼沙克托(Amanishakheto)王后金字塔。一个造型精致的山羊头从饰品中央向外突起,在古实,跟在埃及一样,它是太阳神阿蒙的象征。在山羊头的上方,日轮升了起来,它后面是一个逼真的古实神庙入口。

阿拉伯军队带着战利品继续西进,他们穿过非洲的地中海海岸,迅速击溃了驻守在古罗马海岸城市的拜占庭军队。但要征服非洲土著柏柏尔人,困难就大得多了。古代地中海世界非常熟悉柏柏尔王国。在古罗马帝国时期,柏柏尔人与非洲的罗马人混居在一起,偶尔还会有柏柏尔人升任罗马军队的高级军官。有一位柏柏尔将军还当上了古罗马皇帝。在被穆斯林占领之后,柏柏尔人逐渐皈依伊斯兰教,穆斯林柏柏尔王朝统治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西班牙。柏柏尔人还参与了横跨连通地中海海岸与非洲大陆南部其他地区的撒哈拉沙漠的长途贸易。伊斯兰教沿着这些古老的贸易路线,以和平的方式传遍了西非大部分地区,最终产生了马里杰内清真寺这样的非洲伊斯兰艺术。

穆斯林旅行者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发现的那个非洲曾经是、现在依然是差不多几百种文明的发祥地,这些文明每一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非洲艺术与其他任何艺术传统都更能促使我们拓展自己的艺术观念:艺术是什么?它能采取何种形式?它产生于什么样的冲动?它有什么功能?这些艺术的历史大部分已湮没无闻,这部分是因为一个简单的原因:非洲的大部分艺术品由不耐久的材料,如木头制成。尽管如此,20世纪的发掘活动还是发现了许多令人着迷的石头、金属和赤陶艺术品,包括像这尊赤陶头像这样的雕塑。

光滑的表面和D字形眼睛是诺克文化的雕塑作品的特征,这种文化得名于一个尼日利亚小镇,最早的一批诺克艺术品就是在那里发现的。科学测试表明,诺克文物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500年到公元200年,或者说与古希腊、罗马时期大致相当。这尊从脖子处断开的真人大小的头像可能属于一件完整的人像。通过几件已经复原的完整人像判断,它那雕刻出来的复杂发式原本可能配有大量珠宝和其他饰物。

诺克文化有可能影响了该地区年代晚于它的文化,但我们无法下定论。可以肯定的是,若干世纪之后,非洲最持久的艺术生产中心中的两个就是在离诺克地区不远的地方兴起的。一个是13世纪开始成形的贝宁王国。贝宁地处尼日利亚境内诺克遗址以南的一个地区,在一个与它产生于同一个世纪的王朝的统治下,它一直延续至今。

与古埃及统治者一样,贝宁的国王被认为是神。神圣君主制在许多非洲社会中很常见,艺术常被用来强调和支持这种制度。在第五章,我们就见过一个献给贝宁国王的手的黄铜祭坛。祭坛通过对称布局反映了国王的中心地位,通过等级尺度(他的体形比随从们大)表现了他的重要性,通过比例(头部占据了他全部身高的三分之一)体现了他头部的象征性作用。


 

这些元素再次出现在宫殿区的皇家祭坛中。在传统上,每任国王在登基时都会命人制作一个供奉其先父的祭坛。本图中的祭坛供奉的是19世纪末的君主奥翁拉姆文(Ovonramwen)。祭坛中央摆放着一尊黄铜雕像:一位国王站在中央,两个随从分列两旁。与那个供奉手的小祭坛一样,等级比例突出了国王的重要地位。这一对称布局位于一个更大的对称结构 整个祭坛本身的中心。在供案边缘陈列着礼仪中使用的铜铃,左边三个,右边三个。四尊较大的黄铜君王头像也对称地一字排开, 每个头像顶部都插着一根象牙,象牙上刻着多个王室人物的浮雕形象。

1897年,英国军队袭击了贝宁王宫,抢走了宫中保存的大部分艺术品 在大约400年内制作的黄铜、象牙、赤陶和木头制品。因此,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看到与这幅照片中的这些供品类似的物品。细赏贝宁黄铜头像或刻花象牙是有益的经历,但这些物品本不应孤立地来看,更不要说放在博物馆里供人观看了。它们作为基本组成部分,在一个更大的复合式艺术品 整个祭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口头传说,当前的贝宁王朝是由一个来自西北方的约鲁巴城市伊费的王子创立的。约鲁巴统治者也被看作神,艺术家们雕刻了头像来纪念他们。我们在第二章见过两个这样的头像:一个是表现君王外在的、肉体的头颅的13世纪写实作品,一个是表现其内在的、精神的头颅的抽象作品。虽然约鲁巴艺术家已不再制作这类作品,但约鲁巴的国王仍被奉为神,艺术依然致力于凸显他们的卓越气度。

在这张拍摄于1977年的照片里,约鲁巴国王阿里瓦卓耶一世(Ariwajoye I)身穿华丽的礼服端坐在椅子上。他右手紧握饰有珠串的权杖,头戴一顶圆锥形珠编王冠。王冠上有抽象化的国王先人形象,他们脸冲外,白眼圈的黑眼睛非常好认。冠顶有一只珠编的鸟,圆锥形冠体上则冒出了很多鸟头。这些鸟代表的是女性先人,国王必须从她们身上汲取力量。她们被称为“我们的母亲”,人们认为她们能变成在夜晚活动的鸟。一副珠串面罩遮住了国王的脸,因为他的臣民是不允许直视神明的。王冠体现了在世的国王与神圣祖先同在的观念,因为戴上它,他的头就跟他们融为了一体,他们的多只眼睛则向外凝视着。

20世纪初一位约鲁巴国王命人制作的一个蔚为壮观的珠编摆件也反映了类似的观念。摆件的基座很像圆锥形的王冠。跟王冠一样,摆件的前后部都有朝外的祖先脸庞(这里可以看到其侧面)。基座上站着一位梳着华丽的羽冠发式的王妃,她身上背着一个小孩。这就像是阿里瓦卓耶王冠顶端的鸟变回了那些身为王权保证的女性祖先中的一员。这个女人手捧一个供碗,碗盖上有一只小鸟。侍女将她的身体团团围住,四个持枪的男护卫则围着王冠状基座站了一圈。在这里,男性的力量根源被认为是体力,而更强大、更神秘的女性力量则是礼制(献祭)和新生命(小孩)的源头。

互补的性别角色也是这尊别致的雕像的主题,它的作者是居住在今天的马里境内的多贡族的一名艺术家。雕像描绘了一对肩并肩坐在一起的夫妇,是以一种高度样式化的抽象手法雕刻的。他们同坐的凳子以及男人搂着女人肩膀的那条手臂在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上把他们联结起来。这两人的头都斜着,都有管状的躯干、瘦骨嶙峋的四肢、马蹄铁形的臀部,连双腿打开的距离都相同,所以几乎一模一样。但在这个基本的整体内部,差异出现了。男人体形稍大,通过手势代表两人说话,而女人则沉默不语。他的右手轻触她的乳房,暗示着她的养育者角色。他的左手放在自己的生殖器上,这个动作是传宗接代观念的表现。女人背着一个小孩,但在图中看不到;男人则背着一个箭囊。正如非洲雕塑常见的那样,抽象在这里是一个线索,说明这件作品表现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神灵或概念。男人是父亲、猎手、战士和保卫者;女人是生育者、母亲和养育者。他们和他们的孩子组成一个家庭 多贡社会的基本单位。凳子下面的四个小人儿可能象征着他们从祖先或其他神灵那里获得的支持。这件雕塑原本大概是保存在某个神龛里作为祭坛 人界与神(包括祖先神)界互通之地用的。


 

在许多非洲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部分这类会社可能负责的是入会仪式,使男孩、女孩为其成人角色做好准备。其他一些组织则参与社群治理或提供宗教服务和咨询。这尊庄严的人像属于某个叫“关”或“约”的会社。这些在居住在马里境内多贡西南的巴马纳人中间形成的会社主要帮助妇女,尤其是那些在怀孕、分娩或养育孩子方面有困难的妇女。这个端坐的女子一副帝王气派,双眸垂视,似乎正在唤起自己体内的力量。她头戴一顶挂有护身符的帽子,它表明她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女人,因为这种帽子通常只有强壮的男猎手或男巫师才能戴。她抱着一个婴儿坐在她腿上,婴儿被刻成像要融入她身体的样子;也许它正在从她体内孕育出来。婴儿举起的双臂上方的丰满乳房是养人的乳汁的保证。这尊每年都要在节庆时进行展示的雕像体现了那些向关社或说约社求助的人们的心愿。

非洲的艺术时常充当中介的角色,其目标是使事件达到某种人们所希望的状态,而其途径一般是与神进行接触。最著名、最具视觉说服力的灵媒作品中包括刚果及相邻的中非各民族的“恩基希”(nkisi,复数为minkisi,意思是“药”) 魔力雕像。 “恩基希”是容器,里面装的是能让术士们利用死者的力量为生者服务的东西。几乎任何容器都可以成为“恩基希”,但在非洲以外的世界名声最响的“恩基希”是凶神恶煞般的猎人雕像,比如图中的这一个。它们被称为“恩孔蒂”(nkondi,复数为minkondi),它们追捕并惩罚巫婆和作恶者。

“恩孔蒂”刚开始时只是一个简单的雕像,跟其他任何雕像一样,它也是向雕刻家订制的。为了赋予它力量,术士须在它表面添加一小捆一小捆与死者和“恩孔蒂”将被要求施行的可怕惩罚相关的材料,也可能会加入其他物质。缠绕在这个“恩孔蒂”双腿上的捕猎网提醒它目标是什么,嵌在它眼中的镜子使它能发现正在接近的巫婆。替寻求其帮助的私人主顾甚至整个部落办事的术士念起咒语召唤并激怒“恩孔蒂”,促使它行动起来,激怒它的主要方法是在它身上钉铁钉或猛砍。年复一年,铁钉和其他东西越积越多,为“恩孔蒂”令人恐惧的威力提供了视觉证据。

非洲灵媒艺术的主要类型 而且恐怕是非洲艺术中最伟大的一种 是假面戏。假面戏中包含了雕塑、服装、音乐和情节,所以它不光是要与神灵取得联系,带来改变;它把神本身带到了大众中间。在西方的博物馆里,非洲面具通常是被当作雕塑来展出、欣赏的。但在非洲,面具绝不会作为一个孤立的死物向公众展示。它只存在于运动状态之中,它的角色只有一种,那就是降临人间的神祇的头或脸。

这张照片中的面具是诺沃(Nowo),即特姆内人的一种管理女性事务的妇女组织“邦多”的导师神。邦多社帮助少女为进入成人身份做好准备,然后把她们当作完全成熟的妇人引见给全体族人。与许多非洲社会的情形一样,被认为即将成年的年轻人被从家里带走,集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学习成人的秘密、经受肉体上的严酷考验。在此期间,她们被认为处在一种脆弱的“中间”状态,既不是儿童,也不是成人。她们需要神的保护、引导和支持,才能成功地从人生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在这里,诺沃在几个随从的陪同下参加了邦多社的一个仪式。有光泽的黑色面具体现了特姆内人心目中理想的女性美和端庄气质。环绕着底部的圆环可比作飞蛾的蛹:正如毛虫破蛹而出后会变形一样,少女从邦多社出来后就成了妇女。这些圆环也可看成是水的波纹,因为据说诺沃出生在仙女们居住的池塘或河的深处。绑在诺沃的复杂发髻上的白色头巾表示了她对受她照顾的新入会者的同情,因为在隔离期间,这些新入会者的身体被涂成白色,以示其“中间”状态。

在面对“伊杰勒”(ijele)表演时,我们必须抛弃自己事先关于什么是面具的一切想法。作为尼日利亚伊博族最受尊崇的面具,“伊杰勒”只出现在特别重要的人物的葬礼上,将其灵魂迎入来世并降低他从一个生存阶段向另一个过渡的难度。“伊杰勒”有流畅、分层的意思。“伊杰勒”的高大模仿的是蚁丘 在非洲,蚁丘的高度可以到达8英尺,而且伊博人认为蚁丘是冥界的入口。“伊杰勒”还是一棵圣树,树是生命的象征,贤明的长者们会聚在树枝下讨论大事。“伊杰勒”的“枝桠”上的流苏、镜子和花朵之中有大量人和动物的雕像及其他面具 这实际上是伊博人及其社会的一份图录。许许多多的大眼睛表明了对无时无刻不存在(但通常看不见)的神界的留意。虽然外表庄严,但“伊杰勒”动起来活力十足:倾斜、飞跑、摇晃、旋转。它是只在人间作短暂停留的伟大的意义 关于生命本身的 之树。

 

下一页东亚艺术:印度、中国和日本上一页文艺复兴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