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懋介和他的封刀之作 文/陈灿峰 听闻88岁的寿山石雕刻家、中国工艺美术师郭懋介先生已经封刀了。一个艺术家在他高龄之时封刀,这原本并不足以令人感到惊讶,特别是对于雕刻这种既需要眼力脑力又需要体力的艺术领域来说。不过,众所周知的是,郭懋介先生属于大器晚成,可以说他的全部艺术精华都是在他晚年时完成。因此,他的封刀之作就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分量自不待言。而更能引发联想的是,郭懋介此件封刀之作在完成后就极少出现,见过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对于其封刀之举,人们也鲜有耳闻。为了一睹这件作品的真容,在初春一个晴和的上午,我们随着福建省民间艺术馆馆长夏浈一同前往郭懋介家中拜访。 封刀之后的郭懋介 封刀之后的郭懋介从一个艺术师回归到平常老人,每日除了晨练外,几乎都处于静养的状态。那天我们去的时候刚好遇到他的儿子、同为寿山石雕刻家的郭卓怀搀扶着他从外面回来。电梯上升,我们一同脱离喧闹的城市大街,进入他那铺有老式地毯的客厅。坐定,沏茶。除了厅里作为隔断的博古架,墙上的名家字画,以及那个“才高北斗,艺震亚洲”的奖杯外,这里与其他普通的人家并无二致。据郭卓怀介绍,郭懋介这一年来身体大不如前,现在用语言交流已颇显吃力。在去年的时候郭懋介尚能对着来客谈笑风生,声音洪亮。坊间有传闻,85岁的时候他每天早上清早出门,从位于东街的住处步行至于山,与一帮老友纵谈天下大事,分析台海局势。两小时后方再步行回家,读书看报。如今,对于我们的来访,他只能以微笑来表示欣喜之情。郭卓怀作为他的代言人陪在一旁,郭懋介则安静地坐着,抽着烟,嘴角始终带有浅浅的笑意。 郭懋介的艺术生涯 郭懋介十三岁起开始学艺,师从林友竹。后因机缘,在师傅的引领下进入古董店工作,得以见识到各种类型的寿山石雕,以及各式古玩字画。上世纪四十年代逃难南平期间,他以刻印为生,并与流落至此的金石书画家沈觐寿、潘主兰、郑乃珖等人结识,在相互交流之下,他的篆刻、书法和绘画技巧都有了全面的进步,为其以后的雕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他进入福州市工艺美术局工作,从此放下刻刀近40年。直到1979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下来,郭懋介才又重新拿起刻刀。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迅速找回了艺术创作的感觉,而且凭着几十年的积淀,厚积薄发,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人物圆雕还是薄意作品,皆新意迭出,融书法绘画等艺术于一炉,显示出极高的文化艺术品位。他迅速从一个没有任何名头的退休老人成为名冠当代的雕刻师,求刻者甚众。一代书画家谢稚柳见到他的作品后还赋诗相赠。而他也成为寿山石雕刻界身价最贵的雕刻家,每两田黄的工钱达3万元。 郭懋介的封刀之作 随着年龄的增大,郭懋介有意地减少了自己的作品创作,而且非田黄不刻。除了因为体力的关系外,他对作品的高要求才是重点。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田黄这种材质的喜爱,但是同时他更认为,这些珍贵的石头是不可再生资源,粗制滥造地雕刻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所以他宁愿减少自己的创作来保证每件作品的质量。在几年前他就一度想过封刀,但是要么由于朋友情面,要么遇到好的石头又爱不释手,所以一直没能如愿。而如今他已经是个有些颤颤巍巍的耄耋老者了,他的封刀之作在4年前悄无声息地完成,现在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件经典的薄意作品由重430克的橘红田黄冻石雕成,构图疏密得当,形象丰富,一幅初春的田园山居图。野塘之上渔人泛舟,撑起的长篙划开一道道水纹;鸭群围着船舷戏水,三五成群,颇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田岸上有牧童拽紧手中的绳子,奋力把他的牛从水中拉起。中景的山路上有耕夫荷柴而行,一老者背着手独自走过板桥,好像要去拜访他的朋友。四周柳树的枝条和芦苇随清风自由摆动,一片山崖耸入云端,几座庙宇只在云气中显现出它们的屋顶。作品以行书自题:野塘牛涉水,柳坞燕衔泥。落款丁亥石卿。书法古朴,颇有明人气象。整件作品深得国画三远之意,特别是树木山石的刻画,造型朴茂,线条流畅遒劲,极具功力。虽然当时郭懋介已然是84岁高龄,但雕工细腻,刀法老辣天成,不着痕迹,充分展现了大家风范。 再细观此石,乃田黄石中之极品田黄冻石,石型自然饱满,光嫩圆滑,通体呈现出富丽高雅的橘黄色,色泽纯净,在微微透明的内里中越发显现此田黄肌理细腻、质地温润如凝固之蜜的特质。田黄素有石中之王的美称,千金难觅;而如此作田黄体型之硕大、质地之完美,则更是世间罕有。 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想为世人留下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而佳作毕竟不可多得。特别是对于寿山石雕刻艺术而言,所谓因材施艺,因色取巧,最大限度地发挥石头的天性,在石头与雕工方面取得平衡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在刀与石的碰撞中,作者仿佛与石头达成某种隐秘的默契:刀为笔,石成纸,为每块石头找寻只属于它的故事。 如果没有创造出一件可以充分体现自我风格、作为自己一生从艺的总结性作品,那么任何艺术家都是不可能轻言封刀或者封笔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着极其强烈艺术情怀和艺术使命感的艺术家而言,哪怕作品有些许瑕疵,都会被他们当成一种深深的遗憾。而这种遗憾也成为他们继续探索艺术的动力。在完成这件作品后郭懋介决定封刀,就像给自己许下了一个诺言,郭懋介谨守已经4年。虽然有年事已高、不胜雕刻所需要的充沛精力的原因,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对于把什么样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封刀之作,郭懋介是有过详尽考虑的。以一个老艺术家的艺术修为,他会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件作品的分量。他追求的不是一件作品,而是一段人生的总结。 我们的想法从这件作品中直接得到了印证。据郭卓怀介绍,在郭懋介的作品中,题字的并不多,而有纪年并且落“石卿”款的则更少。而独独这件作品题字与落款皆备,充分印证了郭懋介对此作的重视和珍爱。 作为郭懋介的儿子,也是唯一的弟子,郭卓怀在寿山石雕刻界也颇有名声。郭懋介淡薄处世,郭卓怀亦不逐名利——可以说,郭懋介并没有封刀,而只是把自己的刀交给了郭卓怀,而自己悠然于世,偷得一身清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