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黑市文物见光 完善立法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学者均表示,我国与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物市场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吴树认为,“目前的法律只是停留在纸上,没有能够形成社会化的法律,没有很好的操作,不具有司法的震慑力,尽管有法,在执行上是很衰弱,很没有气力的”。 在立法上,目前急需的就是实事求是,查漏补缺,根据中国文物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应的文物保护政策和文物流通政策,以及与之相关的实施细则。宏观把握我们文物市场现状,制定新的文物保护法、拍卖法,甚至文物流通法,以及制定打击制假贩假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惩“三盗”行为。法律的监管和文物保护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公安、税务、工商、海关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共同协作的管理模式,建立有序的文物保护、流通手段。 宋建文也表示,“文物政策不应该只有文物保护法,既然已经承认市场,就应该有文物流通法,还应该有文物鉴定法”。既然文物市场已经开放这么多年,国家近年来也采取默许的态度,还不如将其完全明朗化,不必采取模棱两可的做法,“应该实事求是地了解我国文物市场现状,针对现状制定有利于发展,又有利于市场进一步规范的法律规定。既能保护国家文物,又利于市场繁荣”。 完善文物鉴定体系 最近一段时间,文物鉴定行业频遭曝光,滥竽充数现象严重,文物鉴定行业遭遇信任危机。我国文博机构中具有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均被认定为鉴定家,但是真正有水平,能够实际鉴定的人才严重缺失。有的“专家”的鉴定水平只能停留在理论基础或者熟悉的少数类别的文物,对当代市场上流通的赝品和高仿品缺乏研究,更缺少实战经验,使得大量专家签发鉴定证书的赝品流入民间。此外,鉴定家的职业道德也存在严重问题,鉴定的权威性遭受质疑,更有大量的伪专家横行于市。赝品泛滥、鉴定缺失,真假文物鱼目混珠,更增加了文物保护的难度。 面对这种情形,完善文物鉴定体系也是解决中国文物交易问题重要的一环。“连什么是真文物假文物都分不清,怎么保护?”吴树就讲道,有的海关鉴定人员拿赝品当一、二级文物,闹出笑话。没有权威的机构,没有实际鉴定能力,有时一疏忽,真的文物就流失海外。“文物真假都不分,你怎么保护呢?”目前,国家、文博部门急需建立一支具有真才实学,既有研究能力,更具有市场经验,能宏观把握文物政策,对文物进行深度及广度上研究的专家队伍,真正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鉴定机构,这是使文物不再流失的重要前提。 改堵为疏 我国目前的文物政策规定,除文化行政部门单位,即国有博物馆及国营文物商店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文物收购业务”,这条法律规定封死了一切民间文物的流通和交易。然而现状是,古玩城都是这类文物流通的地方。大量传世文物无法在公开的市场上合法流通和进行交易,客观上助长了文物黑市交易和文物走私活动。“不流通,则流失”。彭中天认为,如果没有合法的流通渠道,文物只能流失。 文物市场实际上已经开放多年,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仍旧滞后。根据中国文物市场的实际情况,改堵为疏,正确引导、合理规范,给现在正在流通的文物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交易流通平台,使那些“见不得光”的文物浮出水面,这是众多业界专家和古玩经营者的心声。本世纪初,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轶青就建议允许民间文物公开交易,开放文物市场。他认为,修改法规,开放市场势在必行,不能因为担心盗墓和现存的问题就否定文物交易,这是因噎废食的做法。古玩市场的问题与目前市场不规范,法规不明确,执行不到位的关系密切,“文物市场问题的实质不是是否开放,而是如何规范”。 藏宝于民 据统计,我国目前从事民间收藏的人数已达7000多万,保守地估计,这些民间藏家的收藏品总量已超过5亿多件,而其中大部分为出土、出水文物。虽然民间收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能为这些收藏者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障,私人收藏的文物并未得到合法的拥有权和属有权,持有者并没有持有宝物的安全感。然而,国有博物馆也不具备容纳这些文物的条件,因此,除了完善国家博物馆的管理体制,“藏宝于民”的思路也应当得到鼓励,应配合现行的文物政策配套出台相应的细则,在不伤害民间收藏热情的同时确保文物得到安全保护。 杨实认为,“流落在市场中的文物,绝大部分不够不法分子走私出境的档次,也不够入藏博物馆的标准,对于这样的文物,应该鼓励民间收藏”。“民间收藏是对流散文物行之有效的保护办法和途径”。宋建文也表明,应该给民间博物馆一个宽松的政策。藏宝于民也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手段,国家应该倡导民间收藏,鼓励文物市场多种渠道发展,“允许多种形式、多种概念的博物馆并存”。 严打盗墓 2011年4月2日,湖南省江永县警方查获盗墓案,其中126座汉代、两晋、唐朝、明朝、清朝等不同朝代的古墓被人盗掘,大量文物被贱卖;2011年6月14日,浙江省奉化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盗墓案,8只从盗墓贼手中搜缴的青瓷碗均为南北朝时期文物;2011年1月11日,西安警方抓获7名参与盗掘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秦东陵一号大墓”的犯罪嫌疑人,共追缴回被盗国家一级文物和三级文物11件……据公安部统计,2009年12月到2010年6月的半年时间内,公安部共破获各类文物案件541起,追缴各类文物236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件。2010年,全国各类文物犯罪案件973起,其中盗窃文物案件387起、盗掘古墓葬案件451起。 文物市场活跃,盗墓活动屡禁不止,呈现专业化、团伙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手段是越来越科技化,设备、装置甚至超过考古队,越来越猖狂。吴树在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对方说中国的盗墓大军有10万之众。虽然这个数据未被确认,但也反映了中国盗墓者数量之多。 加大打击盗窃、破坏和走私文物的行为,坚决杜绝非法盗窃、买卖出土文物。保护文物源头,“首先需要公安部门和文管部门看好古墓和山野文物,杜绝走私,严厉打击犯罪分子”。杨实表示,杜绝出土文物买卖,杜绝古玩市场演变为盗墓文物的销赃场所,严惩盗墓行为。 登记造册 彭中天和吴树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将目前流落到市场和民间收藏者手中的文物登记造册,以一套登记认证制度,对这些文物进行档案化管理,让它们列入国家的补充收藏中。具体来说,以一定时间为限,清理、清点民间文物,对其过去交易流通情况既往不咎,登记造册,让这部分文物浮出水面,明朗化,对黑市上流通的文物进行身份上的认证,建立文物流通档案,摸清国内现在流通文物的数量和情况,承认这部分文物的合法化,给这些文物一个“身份证”。“文物改革的前提是从产权抓起,不触及到产权,文物市场不可能规范,所以要痛下决心,痛定思痛,这一次盘清了,以后就规范了。”散落民间的文物有档可查,就能够正常交易、收藏,成为收藏有绪、有记录的东西。 开发文物价值 早在2009年的“两会”上,彭中天就提出“建议中国建立文物产权交易所”的提案。从法律层面讲,民间文物产权是国家的,但文物却在很多私人手上,产权和实际的控制权是分离的。他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引入喜欢文物并且愿意掏钱购买的第三方,由他购买,持宝人愿意出手,购买者也买到国家认可的东西,在承认所有权国有的前提下,可以在市场上交易。通过这种做法,民间文物浮出水面,散落民间的文物进入国家的管理范围中,既规范了市场,也盘活了文物。文物产权交易就是依托国内丰富的文物资源,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文物交易平台,使地下的黑市交易透明化。虽然对这种提议还有很多争议,但如彭中天所说,“文物管理应该允许多种模式,文保体制为什么不能改革,改革最后是以实践检验,以最后的结果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