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普林《中国行动》-展览二配图 此次文献展所展示的是作品的文本,呈现的是作品的一部分,是具有历史性的记载,或者是作品的延伸。在图片和文字勾勒出的行为艺术展中,时间性、空间性、环境性在文本作品中均难以还原,观者的体验和感受也大打折扣。众所周知,行为艺术最大的特点即它的“现场性”,正是这个特性让行为艺术比起其它形式的艺术更有张力。行为艺术家以身体为媒介,用热情调节艺术语言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以瞬间迸发的激情还原真实。这是行为艺术纯粹性的一面,同时也是它的问题所在。一方面,正是这种特性,行为艺术较之架上艺术作品更远离商业和金钱的诱惑,更加真实。另一方面,这种自发的行为、最本质的表达更容易被“大众”曲解,甚至异化:一个普通观众想要通过看张洹的《二十平方米》的图片来理解这个作品的内涵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当市场主导艺术界的时候,严肃的艺术家仍然在努力坚持表现他们的身心体验。他们的大量作品在反映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同时,更注重表达对这些现象的反思,批判、伤痛或者快感。行为艺术的发展步履维艰:他们不愿被金钱“异化”,希望能够坚持自我,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又缺失了把行为艺术引向良性发展轨道的最大的助推力量。近几年,行为艺术势头渐衰,有些艺术家已经转向装置或其他形式的创作。这不仅因为行为艺术不可重复、难以收藏性的特质,更夹杂了政治、文化、大众认同的矛盾。然而,但令人鼓舞的是,随着行为艺术影响的扩大,更多观众开始参与到现场中。二〇〇〇年诞生的国际性行为艺术节——Open,使行为艺术开始从非公开表演逐渐成长到可以完全公开表演,并使国际艺术家在中国创作、表演他们的作品。这种规模化持续性的展览,也有助于观众关注、了解行为艺术。并且,很多作品体现出强烈的实验性和先锋性。多元化不在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真是的存在。行为艺术本身也在逐渐消解国家、种族、宗教等狭隘的概念。同时,行为艺术也越来越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部分,各种大型的当代艺术展上,都有行为艺术的表演,如2002年“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年1990-2000”、“后实验•聚变:第二届长沙当代艺术展”等。 二十五年来,艺术家们对颠覆艺术标准和打破游戏规则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尝试,确颠覆了观众的审美距离。这些体验、激情、理性、批判、无聊的作品用先锋姿态面对新的艺术语境。尽管行为艺术逐渐取得了艺术圈里的正规席位,它在官方眼中仍旧算得上是异己分子。2001年,文化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坚决制止以“艺术”为名义的表演或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的不良现象。这种眼光实际上代表了大众的审美认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行为艺术仍然处于边缘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回顾展完全称得上是对行为艺术发展到今的最大首肯和支持。在中国,还未曾有哪个艺术门类,做一次回顾其从无到有发展历程的展览。的确,我们不能强迫大众认同行为艺术,但至少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式来抵抗对它的异化。正如展方所说的:“我们想突破目前国内美术馆尚未系统、合法化的行为艺术展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