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的市场走向 世纪翰墨的林松表示,“文革”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段独特历史,其有代表性的美术创作必然受到关注,作品也都是当时中国最年轻、最有实力的艺术家投入了最大的精力创作而成,有的甚至是他们的成名及代表作。代表艺术家如陈逸飞,他进行了大量符合当时革命需要的主题创作,有些甚至已被载入史册,还有靳尚谊、刘春华等,他们的作品都成系列性。扎实的根基奠定了这些艺术家的美术史地位,其市场行情必然稳健。 不过,红色经典的市场已经历了15年的发展,出现过的作品大都已被收藏,短期内,不会被放归市场。作品数量必然越来越少,大规模整体性专场出现的可能性不大。陈履生预言,红色经典作品会在市场上零星出现,但价位会一路走高。 谨防赝“红”,关注新洼地 文革时期作品之所以卖得好,因为有鲜明的中国印记、历史性、文献性、民族性。随着好作品都已入仓,市场上经典之作就稀缺。红色经典的拍卖高潮已结束,但是市场热度仍然不减。不乏有一些拍卖公司征集的所谓的红色经典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是2000年后创作的。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只是在打擦边球而已,因此,这个专场板块不会有太多的佳作或有力度的作品规模化出现。 在红色经典板块作品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北京传是拍卖有限公司现当代艺术部负责人阎安说,藏家们不妨注意另一个洼地板块,即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反映时代面貌的主题创作。其意义和红色经典类似,都能反映独一无二的历史风貌。这类作品的主题健康、积极、向上,基本告别了红光亮、高大全的红色形象的创作原则。人物形象以体型挺拔健美的年轻人物为主,色调由沉着转向鲜亮,题材更为丰富。目前市场上,已经有此类作品受到关注,只是还未形成规模。可以预言,改革开放初期的艺术作品会进一步受到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