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从兰亭到溪口(1)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10:39:43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细雨濛濛到兰亭,兰亭位于浙江绍兴兰渚山麓。兰渚山是越王勾践种兰花的地方,尽管兰花多且香,毕竟只是一隅特色,而王羲之借此处举行了一次诗文会,修禊事也。写了一篇序,文章书法皆出色,于是兰亭流芳千古,朝圣者络绎不绝,远远超出了兰花香馨之魅力矣!

江南处处有茂林修竹,至于崇山峻岭,则有些夸张了。王羲之是山东临沂人,应见过泰山,但在平原河网地区,漫步所见的均是山*上玲珑小景及小河里的荡漾倒影,一旦来到虽并不雄伟的兰渚山,也易有“崇山”与“峻岭”之感,如果也同我一样碰上阴雨天,烟雨空濛,则山林就显得更高远了。其“崇”与“峻”之感觉,也许更源于41位高朋文友之欢聚,加之酒兴诗情,万世杰作诞生于一时!但这卷书法真迹毕竟已不可见,据说作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但愿仍完好地保存在昭陵中,有待重见天日。

人杰地灵,越中多才人,生于北方的王羲之到了江南,也爱上了南国之秀,不爱毛驴爱白鹅了。有人说他之爱白鹅,是缘于从鹅掌拨水中悟出书法的道理。书法中多抽象美,抽象美得启示于自然界的运动、节奏、及虚实之间的变幻规律,显然,书法家爱看鹅掌拨水、看蛇斗、看落叶飘摇……关于兰亭集序的历代摹本多达三百多种,足见行家们对这位书圣之推崇,但不见原作,我不敢妄加褒贬,连乾隆皇帝也说:聚颂千秋不易评。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高明的摹本各有特色,但决非原作,甚至与原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抽象的书法远比具象的绘画难于临摹其精神实质。王羲之的艺术特色何在?不易肯定!据说那“鹅池”二字是他亲笔所书,或说他写了个鹅字,突然来了圣旨,于是其子献之接着写了池字,因此两个字肥瘦略有差异。我注视“鹅池”碑刻,觉得很一般,写得并不出色,肥而松,弧中欠刚性之转折,显得有些油滑。写成的字刻成碑,往往面目全非,套了手套的手,即使是极薄的尼龙手套,也会完全失去手之敏感。

王羲之深受江南山明水秀之陶冶,酷爱自然之美,辞官不做。据说圣上六次诏他重新入仕,他均不应,终老于奉化一带之溪林,故其地名曰六诏。后人爱王羲之的艺术,爱其超俗之行踪,念念不忘曲水流觞之美谈,于是在兰亭翠竹丛中再造曲水,并以流觞仿效当年吟咏罚酒之雅兴。我们遇雨,一群人穿着雨衣或掌着雨伞围看水流里飘浮的小小古式酒杯,像孩子们专心注视着江上帆船,时而嬉笑喧嚷,时而尖声叹惜,大家陶醉于旅游的愉快中,早已与王羲之无关了。

岂止历代文士们来访兰亭,南宋康王来过兰亭,康熙与乾隆也都来过兰亭,两位皇帝的御笔刻在36000斤巨石碑的正反面。孙中山到过兰亭。蒋介石和宋美龄也到过兰亭,并住了一宿。事有凑巧,我们看过兰亭,第二天便出发去访问蒋介石的故里奉化县溪口镇。

溪口仍是溪口,山明水秀的溪口,江南富裕的小镇。这般富裕,这般风光明丽的小镇江南江北都有,而小小溪口名扬四海,确乎是由于出了一个蒋介石。风云幻变,世事沧桑,随着蒋介石的沉浮毁誉,溪口的许多遗址故园也几番遭到过青睐与白眼。武岭中学的山岩上刻有蒋介石手书“武岭幽胜”四个大字,今天吸引观众们瞩目,“*”中居然未被凿掉,是靠了灰泥的掩盖。武岭中学曾由蒋介石亲任校长,屋宇轩敞、花木茂盛,确是优良的学习环境,如今是有1100学生的完全中学,师生们大概都很了解他们不一般的校史。蒋家旧宅丰镐房也保存完好,且油饰甚新,正厅中吴稚晖书写的“报本堂”三个大字端庄开阔,实在写得好。有一段木楼梯异乎寻常地狭窄,大家都没有见过如此狭窄的楼梯,向导解释:蒋介石之母小脚,上楼梯需靠两只手同时扶攀两边的栏杆,所以楼梯如此狭窄,这通向蒋母卧房。蒋介石夫人毛氏,即蒋经国的生母,就在这宅院后门外被日机炸死,蒋经国闻讯后痛书“以血洗血”四字,刻碑今仍立在蒋经国夫妇住过的小洋房的院里,碑上有款:先慈毛太夫人罹难。下款:二十八年十二月廿五日经国泣书。小洋房是中西结合的二层小楼,面对清澈的剡溪,溪中游艇悠悠,已是一番旅游胜地风光。出了小洋房便上文昌阁,中国几乎每个县都有文昌阁,这并不稀罕。溪口的文昌阁里住过蒋介石和宋美龄,人们很想看看他们生活的真实情况,因此被日机炸毁了的文昌阁又于1986年复建了原样。今天游人们登阁进入当年蒋、宋的卧房,从他们的窗口俯视溪口镇上熙熙攘攘的人民,各人有相似的或相异的感触吧!

溪口的雪窦寺据说列入全国十大名刹,寺簇新,属重建,寺前一棵弯弯的古松才是历史的见证。离寺不远,便是张学良软禁处,如今属旅行社管,没有什么可看。上雪窦山,高处蒋介石的别墅“妙高台”也已复原。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里风光甚好。苍松绝崖,重峦叠嶂,群山包围着碧色的湖,山与水交错着远逝,气象万千,更加山中还有多处瀑布,颇具辟为旅游区的条件。据说蒋介石曾想于此建设第二庐山。庐山没有建成,他仓惶辞庙离了大陆。在最后辞庙的年月,据说他就住在这“妙高台”别墅里遥控指挥着节节败退的淮海等战役。往事已远,如今庭院里盆花作了主人,笑迎来宾。

载《人民日报》1988年1月12日

下一页从秦俑坑到华山巅上一页长江三峡与鲁迅故乡(1)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足印 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