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忆母校科班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6 11:07:01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人渐老,路已远,往事如烟。然而也有不少经历虽经记忆筛选仍永不磨灭,杭州艺专预科时的学习生活迄今形象鲜明,事事清晰,犹在眼前。

我先学习于浙江大学代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了一年,正值全省同届学生集中到南星桥军训3月,各校学生混合编队,我和杭州艺专的朱德群被编在同一班里,朝暮相处,不禁成了好友,他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若不相遇朱德群,也就没有画家吴冠中。他带我参观了艺专,我立即入迷,疯了,抛弃珍贵的浙大高工学籍,考入艺专预科(附中)一年级从头学起。德群便比我高一班了,成了我的小先生,步步跟他学,他将上课时吴大羽老师的每次指导都转达给我,我当时的老师是李超士,李老师很冷静,我们崇拜激情的吴大羽老师,有的同学走路都学他的姿态。上午全部是素描,一开始画希腊、罗马石膏模型,要求极严,用垂线检验形象的精确性,西湖边一家美术用品商店专门卖这种悬有尖尖铜圆锥的垂线,我们人手一个。素描用的木炭纸和木炭条都是法国的,较贵,不过每周只用一张,长期作业。宿舍门前每天早晚有一个小贩卖吃食,晚上卖火腿粽子和茶叶蛋,早上卖烧饼油条,我们每早要买一个馒头,吃掉一半,另一半用以当橡皮擦木炭画。下午课程不多,同学们多半出校门画风景,白堤、苏堤一带处处可见有人在写生,那时很少业余画家,只要是写生的,一定是艺专学生。我几乎天天跟德群一起画水彩风景,画遍了西湖的角角落落,春夏秋冬,浓妆淡抹总新颖。晚间,有的同学自己换个明亮的灯泡,画中国画,因中国画课程较少,我们绘画系、科都是以西画的写生课程为重点,虽然潘天寿老师是大家崇敬的,仍有些同学不重视国画。

预科的基本功是过硬的,3年下来,人人敢挂肖像保险公司的牌子,掌握物象的客观形体确乎满有把握了。再加3年本科,造诣日深,都该进入艺术殿堂了吧。然而回顾母校成立65年来,虽然培育了大量幼苗,但成材、开花结果的毕竟是少数,极少数。社会的、历史的原因摧折了作者的成长,大部分同学迫于环境,抛弃了艺术,唯求温饱,令人慨叹。但也有必须自身反省的方面,这牵涉到教育方针问题。从一个高标准的高中转入艺专,我突出感到一点是艺专同学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少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才来学艺的,当时社会上轻视美术、音乐和体育课,认为可有可无,学艺似乎也就可降低文化要求了。

数十年后我自己当艺术学院的教师了,招来的新生大都是从附中毕业的,技术基础不错。但有少数直接从普通高中毕业后考入的,进步飞快,往往超过了先已经过3年附中训练的同学们。我想除个人素质外,文化修养是艺术进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到高级阶段,几乎是决定性因素,是路遥知马力的力之体现。因之,我曾有取消附中的观点,认为审美修养决定作者成就的高低,美术之术不同于音乐、舞蹈之技,后者须从小锻炼,因肌体活力在其技巧中起主要作用,而老画家,如雷诺亚晚年手颤抖了,黄宾虹患白内障视力模糊了,仍创造出极高品味的作品,故美术家首先应具有高修养,其基础之“术”学得略早略晚不是关键问题。然而近几年画家满天飞,处处冒出“天才”来,丑态令人作呕,鲁迅所深痛恶绝的空头美术家像蝗虫一样在繁殖,我又深感科班基本功训练的重要了,在基本功前,鱼目混不了珠。我们必须重视基本功,发扬科班传统,但文化修养同等重要,尤其在附中阶段。附中不制造小专家,只精心育苗,苗圃须充足的阳光雨露。无奈自己已成枯树,回顾故园,喜看新苗茁壮。

90年代

下一页安江村上一页我的母校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老树年轮 第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