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蜀地藏羌 钟灵毓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藏羌织绣作品展
展 期:2017年8月4日-8月13日
地 点:前门大街62号传统文化艺术中心
资 助:中华艺文基金会、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主 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承 办:永新华韵文化产业投资集团
参展人:杨华珍
世代生息繁衍在雪域高原的藏羌民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这一神秘地域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的民族民间手工艺艺术则集中体现了藏羌民族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傅统和勒劳智慧的创造精神。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的合称,二者均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留存至今最为鲜活生动,与藏族、羌族人民生活最为密切、最能与现实世界对话的文化遗产,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被誉为“藏羌艺术明珠”。
藏族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羌族人对自然之美的崇尚,都蕴藏在一针一线中。刺绣作品上的蓝天白云,黄地红花,以及佛像等刺绣图案正是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反映。杨华珍的作品中,便呈现出了藏寨羌寨的碉楼寨房、佛塔经幡、民谣狮舞,那山、水、人、花草、鸟兽......最纯美圣洁的地方。
除珍贵的藏羌织绣艺术品外,现场还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时尚衍生品;现场不仅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手传习藏羌织绣体验,还有羌绣填色等趣味互动项目。此次展览将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结合,找到与当下契合的切入点,旨在通过藏羌织绣技艺对话现实世界,全面提升公众对藏羌织绣非遗技艺和传承人的认知和认可,共同促进华夏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带来九米羌绣《吉勒格瓦》、五米羌绣《十二月花》等40余件亲手制作的藏羌织绣。曾经斩获大奖的《释迦牟尼》和《四臂观音》也将在北京前门与公众见面。
吉勒格瓦
创作历时近一年的9米长卷
900X80cm 棉线、麻布 架绣
“吉勒格瓦”意为“女儿出嫁啦”。该作品取材于传统挑花刺绣作品,原作为200多年前一位羌家女儿在其17岁时嫁给一位藏族将军时为自己做的嫁妆。绣图描绘了羌家女儿将自己想象成龙王公主出嫁时,在这吉祥的日子里,天地万物都来给她祝贺的热闹场景。生动表现出藏羌人民热情好客、朴素纯真的情怀。在原作的基础上,作者融入了大量的传统图案,进一步地完善和丰满作品的构图,使之堪称为藏羌织绣史诗级巨作。
十二月花(素色)羌族独有的素色游花刺绣
500X50cm 棉线、绸缎 勾绣
长卷主要以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等四季花代表春夏秋冬,象征安泰吉祥。每一朵团花都赋予着羌族吉祥文化中不同的内涵,充分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作品运用羌族地区茂县中部延伸至北部地区常用的一种名为游花的针法,又称锁绣和勾绣。此种针法极为古老,我国商代至汉代主要运用此种针法对服饰进行装饰与加固,现今羌族仍在传承此针法。
62X85cm 金线、蚕丝线、绸缎 盘金绣、扎绣
此幅“释迦牟尼像”为坐式说法相,结跏跌坐,外着右袒肩式大衣,内着僧抵支,双手分别结触地印和说法印。以缎面为底,采用纯金丝线,运用嘉绒藏族濒危传统技艺“盘金绣”绣法制作而成,作品无论材质,技艺、文化底蕴都极具收藏价值。
105X120cm 蚕丝线、绸缎 扎绣
在西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中占据了炫目的位置,在藏族家庭中女性是维系着幸福的重要角色。此幅绣品中的藏族老阿妈目光和蔼而坚定,手摇转经筒虔诚的祈福,心中不灭的是亘古的信仰与永恒地祝愿。
8月4日,“蜀地藏羌 钟灵毓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藏羌织绣作品展,将在前门大街传统文化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是国家级非遗藏羌织绣作品首次亮相前门,也是由中华艺文基金会、中国泛海控股集团资助,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主办,永新华韵承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系列展览之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