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海报
在西方,学院派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艺术风格,多带有贬义色彩,特指从十九世纪60年代至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官方艺术;而此次展览所推出的主题——“学院派”,并非特指一种艺术风格,而是对学院精神的一种观照与审视。
在中国,学院不等于“学院主义”,百年的学院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一套严谨、规范的学院机制与模式,这是现代学院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结果,而这种“科学性”并非机械、僵化的创作机制,而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视野;与此同时,学院也不仅仅代表一种艺术价值,也是一种思想精神、文化立场,中国艺术学院自身的历史与问题已表明我们需要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变动的世界。
“学院派”作为一个展览题目是我们笼统地对参展水墨艺术家“学院”身份的一种强调,并非归纳提炼一种艺术风格。因此,在展览作品中既有立足于学院造型语言对技术进行传承的传统之作,也有笔墨创新的实验作品;但是他们这个群体艺术家之所以称为“学院派”,就是他们在思想上绝非为了商业而商业,也不完全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一种带有个人文化立场与价值判断的艺术探索。我姑且将之归结为“学院精神”,即在自由、开放、独立的思想基础上,对学理与文脉的一种传承与创新。
含露-48x78cm-阚传好-纸本水墨-2014
混沌初开-92×70cm-李明-纸本水墨-2015
美好-125x125cm-赵明洋-水墨纸本-2015
秋云赋-45X45cm-杨潇-纸本设色-2014
树杪重泉-80×80cm-贺海锋-宣纸水墨-2015
Cloudless-Mind-(Scene-03)-57×75cm-吴楠-纸上水墨设色-2014
爱人同志-138×95cm-杜晨-纸本岩彩-2015
暧昧-68×45cm-赵辰飞-2014
碑林藏碑阁-46x24cm-何翔-卡纸-2015
碧风-24×27cm-李南辰-金潜卡纸-2015
澄怀-68×68cm-孙文科-纸本水墨-2015

得妙物于神会-35x137cm-苏涛-纸本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