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书写性——余像绘画第二回展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15 14:26:25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参展艺术家:白新城 布日固德 高宏 刘文中 关晶晶 老丹 孟禄丁 毛焰 秦风 王川 吴震寰 徐忠平 徐畅 杨黎明 伊灵 张亚杰 赵一囡 张方白

策展人 / 哲学主持:夏可君博士

主办:北京当代艺术馆

开幕:2011年7月17日下午3:00

展期:2011年7月17日至9月7日

展地:北京当代艺术馆

展览前言

 

“书写性”十问夏可君

一、何谓“书写性(/书写学:Graphology)”?书写或者刻写,开始于对事件的惊讶,是面对未来的未知事件逆觉而出的标记欲望。最初的刻写发生于让粗糙之物变得光滑,让不可感变得可感,是原初的倾吐与语言的发生。写书写塑造了人类主体的感觉,正是通过书写,通过铭写事件而获得重复的节奏,形成了最初的时间以及间隔感受。是书写的节奏塑造了主体,而节奏带来了自由感或者自身感发,激发了游戏的快感,塑造了生命的自身存在。把书写性与事件联系起来,有助于把握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良机,有助于帮助我们穿越“混杂现代性”的迷宫。

二、为何“书写性”成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转换的核心?中国当代艺术遇到了创造性想象的危机,在学习模仿西方之后,既无法从自身传统中寻求资源也无法创造性转换自身的传统,而书写性是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秘密与契机。从商周之变的金文或甲骨文,到秦汉之际的篆书,直到汉代云虚纹的书写,形成了中国文化“气化式书写”的基本形式;从魏晋的行书到唐代的草书,完成了“书法性书写”的法度;从元代文人画的书法用笔,到晚明八大山人等四僧的个体性书写,展现了“绘画性书写”的多样性和奇异性。而文学中的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书写性也一直贯穿其间,当代艺术也需要通过书写性来施行创造性的转换。

 

1   2   3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