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1年4月9日-5月31日
展览地点:中国北京 龙艺榜画廊
艺术家:戈登•莫特森(美国)、黄菁、谢森、于承佑、李鑫、凌君武、拉尔夫(英国)
作为研究当代风景绘画创作生态系列展览的延续,《山水灵心II》汇集的艺术家戈登•莫特森、黄菁、谢森、于承佑、李鑫、凌君武等长期执着于风景题材的创作。广袤的地域、多姿的山川湖泊滋养了艺术家的性情,他们的作品洋溢着主观写意的诗性情怀,并超越了写实主义的局限,表现出形式语言的抽象化美学。
传统东方的感性好像排斥纯粹理性的抽象形式。反映在绘画方面,中国的抽象美学多是与意象相结合,并给具象的表象增添着精神性的维度。如在水墨传统绘画中,描绘山石肌理的皴法始于对自然的写实再现的需求,自五代至两宋时期开始发展成熟。宋代米芾、米友仁为代表的“米家山水”:皴法信笔点缀,不再拘泥于形似;山水画从追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写实描绘迈向抽象的精神境界。明、清时期,石涛等大师又将笔墨程式的形式美推向极至,皴法逐渐演变为艺术家内在情绪的宣泻媒介,在似与不似之间流露着文人性灵。关注黄菁、谢森、于承佑、李鑫等艺术家的风景绘画实践,将有益与观察在西方现代主义和抽象艺术影响下,中国抽象传统的当代延续与革新方式。
黄菁的山水是婉约写意、归隐内心的。植物、山川或人体的造型被刻意地平面化,简化为象征符号,服从于视觉与色彩的韵律;女人的倩影和莲花的意象交织,纯净的灰色好像总罩着朦胧的水气,恣意着心灵的优游回环,具有古典主义的水墨气韵。《有窗的风景》系列将风景嵌入窗棂之间,风景被赋予彼岸的暗示,近在眼前又好像遥不可及,如牖中窥月,流露出此在的自我的局限性。谢森作品《田园牧歌的回忆》中,景物被简化为块与面的构成;画面充满印象派的朦胧光晕,迷离的光影好像不是仅仅限于对瞬间印象的记录;构图单纯有力,万物被赋予永恒性的悲情色彩:故人以远,历史如烟,艺术家面对浩渺天地中的生灵沧桑,陷入挽歌般的冥思中。于承佑作品梦幻般的风景中传颂着心灵的神话,诗意的线条泼洒着瑰丽的纯色。他将抽象的构成融入北国风光中,追求用线的形式美感,自然景物被有秩序地安排,成就了构图的内在张力。他的禽鸟小品有着宋代的工笔花鸟画的精致生动,以简练无瑕的现代主义抽象形式守护着经典东方哲学的纯粹。李鑫的抽象性表现在他对山体、植被的肌理层次深入细腻的刻画,山峦成为具有形而上精神的主体,饱含苍茫和凌厉的力量,体积感有时不再重要;沉寰远去、喧嚣荡尽,严峻而沉郁的灰白色调渲染着山川洪荒,于静谧中感叹永恒的奇异力量。李鑫作品的雄浑气质让人联想到以范宽《溪山行旅图》所代表的五代、北宋山水画风:荒天邃古之境,静寂神秘的天地好像混沌初开,幽岑冷寂。相对于这些中国艺术家抽象形式平面化的倾向,在美国艺术家戈登•莫特森的作品中,抽象体现于对景物细节的描摩,自然风貌的无序被归纳,造就了美感秩序和视觉愉悦,但艺术家本能地忠实于三维空间的纵深感。
黄菁、谢森、于承佑、李鑫等艺术家生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多年的艺术磨砾中,他们探索着个性化的抽象表现力,将当代生命力注入中国山水精神气韵的文化血脉。画布成为内心的镜子,折射着东方感观中的山水灵境。在中国绘画的抽象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交融的语境下,他们对抽象视觉语言的东方式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当代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