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图志化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24 14:11:0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董炎`少年游之伞外的世界 No.7 布面油画 160×120cm 2009年

 

身份的图志化

开幕:2009年8月8日下午4点

展期:2009年8月8日– 2009年8月18日

主办:上海香地艺术中心

地点:中国上海市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地址: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27号

展览总监:邓亚鸣

展览策划:纪旺

 

2009年8月8日至8月18日,由上海香地艺术中心主办的“身份的图志化”展览,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上海历来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区,作为经典的海上王国,它所扮演的充满现代魅力的“东方巴黎”显然在各种场合下保持了丰满的翩姿,以致它的文化身份也一度成为国际前沿追逐的亮点。“全球化”与“当下性”在开放这个港口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始终存在,即使在1949年到1978年这一段相对“闭关”的年代里,这种逾越感也始终流淌在这个城市的精神血脉里。与此同时,各种视觉经典也成了与这座城市精英符号特殊的相关记忆。一方面,似乎很难给这个城市一个完整的视觉记录。而这一场关于上海“身份”的“图志”化展览,试图从另一个侧面对当下具有海上文化特殊的敏感与细腻进行别具特色的东方讲述。

这里讲述的“身份”,自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准确地说应该是涉及了以江南为背景的大长江流域两岸的当代视觉“身份”,这种带有“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创作方式是这些“身份”的背景灵魂,而“图志”,则是李增国,王长明,沈敬东,赵勤、邓洁、董炎和付豫这七位个案艺术家的讲述方式,显然,这样的“图志”方式是个体化和多元化各自呈现的一种方式,特殊的生活方式,特殊文化背景,以及特殊的文化理解都成为这个展览所具备的“共融”。

为此,我们试图就参展的个案艺术家“身份”背景做出整体性文化学分析:

 

(一)“身份”的地域性背景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那种个人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把80年代激进的艺术潮流取代为具体的艺术现象,这种现象具备了明显的时代符号和相对应的文化特征。

出生于60年代的李增国,王长明,沈敬东,赵勤四位艺术家均是来自典型江南省份,江苏。同时在受教育层面都是像“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江苏教育学院”等具有很高影响力的院校。应该说这种特殊出生年代背景的,以及特殊受教育院校背景很自然地给了他们特殊的文化记忆与人文关注。而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邓洁,则是这个展览的惟一女性艺术家个案,邓洁的“诗意表现主义”在如今的上海,勿庸质疑,将为经典。

来自湖北的董炎和出生于山西受教育于四川和北京的付豫是这个展览里属于80后的艺术家,“湖北”和“四川”近年来也一度成为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那种长江流域两岸的当代视觉文化的背景在一定层度上对两位年轻艺术家的影响也是具备的。

同时,参展艺术家的“性别”,“身份的职业化”,和“年龄的断代整理”也是这场展览较为全面的考虑,让公众在视觉分析和相关年代的整理上给出自己的“文化”理解。

特殊年代的“文化身份”,特殊背景的人文价值将给这样的展览一个精彩的视觉呈现。

 

(二)“图象”的文化学意义

福柯曾经指出:一张画可以是一个再现的再现。W.T.J.Mitchell则把这种画称作是“meta-picture”----一种以图象来解释绘画的绘画。

李增国给那些“忧郁”“彷徨”抑或“思索”“迷茫”的马匹营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哲学空间,带人性般把意识的思索追加进去,企图对每一个可能行进的方向设置出“规章性”困惑,这种对社会无常的精神性质的嫁接直接导致了群体性“齐喑”现象,不难理解,这是当下“人”的困惑;王长明那些不论是潜藏着摩登色彩的“马一角”“夏半边”的模式构图,或则带波谱模式的类人像太湖石,都在有意识地进行色版模块的排列,把那“戏份花旦”,甚至于漂白过的历史记忆痕迹以老上海的流行方式重新组合,试图建构起一个戏份格局的追思与反讽;又或是赵勤的坦克,舰艇和战机,在大公园背景下,那种模拟泛“灰”的时代色彩把意识形态上的国家意志对抗进行消解,经济大跃进的年代里,那些作为大国门户的旧军备思维被冷落搁置,很难去界定它的实际定义,但那失去阳光灿烂年代的鲜艳的“灰调子”足以表明某个逝去年代的心情;或则军旅出生沈敬东很巧妙地把时下最流行的卡通理念与中国式“最可爱的人”进行组合,这种带波谱流行色的中国式卡通一度成为当下中国视觉流行的经典;而邓洁的“诗意”则在于以女人的细腻在幻想手法甚至带有童话色彩的表现中,把东方的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书写得淋漓尽致,不难看出,戏剧学院的舞台美术显然影响过这样的画面,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甚至超现实的浪漫主义,都成为她的创作思路,像老上海的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一般,别样地讲述如今上海的“花样年华”。

作为80后付豫,以荒诞性质的“老鼠”作为创作母题,来影射时下都市生活的酒醉金迷,市井百态,同时特别拟人化地创造了木偶系列的“风靡时尚”,这是80后典型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和理解色彩,但又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共性,按照付豫自己的说法“一个孤独的木偶”在“生活中失去自我,就像木偶一样”,这种心境是计划生育国策之后一代人所共同有过的年少理解;董炎的“少年游”把那种带文化心境的孤独游走融进了一个深色“便西”少年的雨伞之下,游走于大江南北,梦幻迷离甚至眩艳的“破碎”色彩无形之中把当下少年的艺术理解以直观的视觉方式推向前沿,“坦然”,“真诚”,“无畏”,“冷酷”,却也不失80后独特建构的文化理想。

以“图象”来建构地域性“身份”的各自层面的文化思考,是这个展览讲述的综合整理,应该说这种理解成分是隐含了作为当代知识分子艺术理解的社会学意义,当是如今上海的一道特殊风景,关于海上文化的“地域性”特色大粲。是关于上海的本土“摩登文化”的延续讲述。

这就是上海身份的“图志”化,用图象绘画的展出方式来记录和整理一个时期特定文化的经典视觉。

 

 

董炎`少年游之伞外的世界 No.8 布面油画 160×120cm 2009年

 

1   2   3   4   5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