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艺术-系列4:红女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2-09 14:00:1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展览

  2006 国际小组展 想象画廊 / 北京,中国

  2004 “Group360” 国际小组展 想象画廊 / 北京,中国

  2003 “消残”展 日本大使馆文化中心

  “消残”展 刘福田工作室 / 北京,中国

  1998,1999 水墨画展 京都造形艺术大学展廊厅 / 京都,日本

  1997 当代日本艺术展 / 巴黎,法国

  1993-1996 日本画展(每年)京都造形艺术大学展廊厅 / 京都,日本

  个人展

  2006 “souliness”展 / 想象画廊 / 北京,中国

  2002 “眼睛来看的景色”展“咖啡馆”画廊 / 冲绳,日本

  1997,1999-2001 “眼睛来看的景色”展 / Haneusagi画廊 / 京都,日本

 

  陶艾民 (中国)

  《女书》水墨装置+录像

  作者:陶艾民

  材料:线装书、旧搓衣板、白色展柜、亚克力透明罩

  录像:由不同年龄的女性的手搓洗衣服的镜头剪缉组成。(3:20)

  尺寸:320cm×320cm×80cm

  创作时间:2008年

  《女书》作品说明:

  《女书》八角的摆放形式来源于江永女书的一种书写样式,一篇文字中心部位常常手绘一个八角形花卉图案,这种形式在文字史上是唯一的。“八角花”图案来源于八卦图案。它体现了吉祥、地域、女红的文化色彩。而花本身也隐喻和象征着女性!

  在女书的内容中,运用中国女人用来洗衣服的搓衣板制作的拓片,它吸取了中国水墨的语言,呈现了人类手工留下的不同印记,女书拓片采用的方法是用传统拓碑的方式制作的,每一页拓片所呈现的斑驳的痕迹,与远古时代的书法石刻所显示的在时间的磨砺下历史沧桑变化的视觉语言不径相同。它把日常生活用品——搓衣板,印在每一张书页上。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岁月流逝过程中遗留下的印迹,如书写般反复的搓洗形成了各种抽象而丰富的“文字”。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字,这是一种关于生命的语言,需要我们用心灵去阅读。

  批注部分的书写,采用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女性文字——江永女书。它起源于湖南江永,是女性之间传承的一种神秘符号,字体呈菱形,刚硬倾斜,暗藏锐气,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符号体系的启示。她们把文字作为抗争命运的工具,通过同性间的交流,倾诉,表达,得到心灵的解脱,书写出自由的灵魂,创造了一个独特而隐秘的女性世界。体现了女性独立的生命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识。

  《女书》作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叙述女人的历史,象征了东方女性的特质。当这样的文字在逐渐消逝或被现代文明替代之前,它们不会就此终结。女性的精神力量和人性之美,将不断照耀人类的历史。

  《女书》作品参展情况:

  2008年6月《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北京墙美术馆

  2008年7月《进行时》女性艺术展 北京798木真了美术馆

  2008年9月《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展》,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

  2008年11月《2008水墨新锐年展》北京798桥艺术空间

  2008年12月艺术中国,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年5月Kimmel Center,费城,美国。

  关于《女书》作品的评论:(A Review of the work by Jia Fangzhou)

  《 女 书 》:女 性 文 化 的 象 征

  贾 方 舟

  自2005年以来,陶艾民以搓衣板为母语,已连续做过四个装置作品——《女人河》、《女人经》、《一个女人的长征》、《出水文物》和一个以《水语》为题的水墨系列作品。去年年末以来,她又以搓衣板为原版,用拓印的方法和传统线装书的形式创作了一件题为《女书》的作品。

  《女书》的创作思路源自《女人经》和《水语》。《女人经》是用几十块搓衣板连接成一部类似“竹简”一样的大书,艺术家将搓衣板想象成有文字可读的竹简,然而《女人经》除了书名和她撰写的简短“前言”,全部“书”中再没有一个字。但搓衣板上那些快被磨损的瓦楞和鳖裂的痕迹就是“用生命和岁月搓洗出来的‘文字’”,而且是用生命书写的“文字”,是更具有人生底蕴的“文字”,是可以直观的生命语言。之后,陶艾民又尝试将宣纸铺在一排搓衣板上,或拓印,或挥洒,在水墨的自然渗化中凸显出搓衣板的斑驳痕迹,以《水语》命名的这一系列作品,是她对这个现成的生活物件向水墨语言转换的最初尝试。

  当她想到用线装书的形式来显现搓衣板所固有的生命语言时,又想到与“江永女书”的结合。这样,她从搓衣板中发掘出的生命语言,与江永妇女所创造的符号语言十分自然地汇流在一起。她为此而特地跑到《女书》的发祥地湖南江永县普美村去寻访女书的传人。而对女书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字的理解,如她所说,“它的特有形式,阴柔中暗藏着锐气,尖而斜的字体仿佛将矛头指向天空,发出另类的声音。它是一个个独立而向往自由的灵魂,它为我的《女书》增添了神秘气息。既含蓄而又深邃,呈现的完全是一种不可阅读的一种视觉语言”。

  陶艾民曾经写过一篇《一个女人独自寻找女人的故事》创作谈。讲述了她收集、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而《女书》这件作品可以说是她以搓衣板为母语的三年创作的一个总结和提升。我曾这样评论:“这个小小的生活对象本身,已经积淀了多么丰厚的人生内涵!它本身已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因为它是用女人一生的经历磨砺出来的一个生命的‘物证’”。现在,艺术家又通过这种极富传统文化气息的线装书形式,将这个普通到不屑一顾的生活用品提升为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女性文化!从而强有力地呈现出“永恒之女性”(歌德语)这一伟大母题,并借以实现艺术家“重塑女性精神”愿望。

  西安艺术研究所:佟玉洁评论

  陶艾民的作品《女书》,格局之大早已超过了作品本身。应该说《女书》的视角应该是人类的视角、人性的视角,是以人类的视角、人性的视角来关注女性问题、社会问题,她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问题、文化的问题,而不是个别的女性问题。亚里斯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将男性定义为公共性,女性定义为私密性。女性的私密性是性别身体的环境政治学,如女性的生孩子,做家务是性别身体的环境政治学的价值体现。洗衣板的工具性暗合了女性身体它不仅揭示了女性文化地位的尴尬,与此同时,也暗示了“男书”工具的御用性。的在父权文化中所具有的工具性。陶艾民的作品《女书》,具有一种人类大悲剧意识,其中,工具性与人性的尖锐对立,加深了历史的反思和文化的反思。在有着几前年封建历史的中国,强权政治统治下的中国人民已经形成了服从的心理,这种服从性不仅是一种奴性,而且是丧失了人性的理性工具。陶艾民的《女书》的不可解读性,与中国古代为历代王朝撰写历史的“男书”(史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不仅揭示了女性文化地位的尴尬,与此同时,也暗示了“男书”工具的御用性。二者殊途同归对中国历史上的人性缺失具有着同样的警示作用。人性有着更丰富的文化与政治的诉求。

  陶艾民

  1974年出生于中国湖南

  1999年毕业于福建国立华侨大学艺术系

  2001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助教进修班

  现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06 《一个女人的长征》个展,798长征独立空间,北京,中国。

  2001 《自言自语》个人画展,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北京,中国。

  联展:

  2008《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荣获萧淑芳艺术提名奖

  艺术中国博览会,北京展览馆,北京,中国。

  《进行时—2008﹒放飞艺术邀请展》,凤凰美术馆,南京,中国。

  《未来的天空》,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展》,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

  Kimmel Center,费城,美国。

  《多重现实》,F2画廊,北京,中国。

  《进行时,女性》,798木真了艺术馆,北京,中国。

  《长征资本—视觉经济》,798长征空间,北京,中国。

  《2007•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墙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7 《变异》,Sepia International画廊,纽约,美国。

  《水墨新锐》,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她SHE》,798艺术艺术区3818画廊,北京,中国。

  《正在建设中》中国当代艺术展,休斯敦艺术节,休斯敦,美国。

  《上苑女艺术家作品联展》,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环铁国际艺术展》,环铁艺术区酷房艺术营,北京,中国。

  2006 《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中华世纪坛,北京,中国。

  2005 《汉字艺术大展》,中华世纪坛,北京,中国。

  《体温.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华世纪坛,北京,中国。

  奥尔堡北日德兰艺术馆,丹麦。

  2002 《七日风景》,国际艺苑,北京,中国。

     1   2   3   4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