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艺术中国专访--范迪安谈中国美术馆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 片长: 00:29:00 | 上传: 2009-02-17

让历史的光荣变成今天的光彩!

  艺术中国:2005年底到现在(2009年2月),就任官长以来,您认为中国美术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范迪安:我想在中国任何一个文化机构本身的变化,都是这个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其实中国美术馆也是这样。近三年来,中国美术馆首先在年度的观众量上有一个疾速地上升。2006年是38万人,2007年是80万人,2008年超过了105万人。这个观众量的急剧上升,我想无论是对于我这个当馆长的,还是我的全部同仁们,可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同时,我也认为这个数字有一点象征性。因为它体现了今天的老百姓对美术生活的一种更高的期待和更热烈的参与,这是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正在发生变化的一个数字缩影。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

  因为我们讲国家美术馆也好,包括国家其他的文化设施也好,首先是要让这些设施发挥作用,不能说建立了这个机构,有了这个馆舍,甚至还投入了很多财力、物力,就仅仅是把这个单位养起来,把这个机构养住,这是不行的。国家的文化机构要使人民群众能够获得最大的文化享受,这可以说是现在政府重民生、讲民生,在文化上也要讲民生的一个重要标尺。所以国家的文化设施如何能够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和作用,就要看它能不能为最多的受众去服务。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观众量,不管是舞台艺术还是美术馆、博物馆的艺术,它都是一个衡量的重要标尺。虽然它不是唯一的标尺,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标尺。我们的戏、我们的展览,如果没有观众的话,如果无人喝彩或者是少有人喝彩的话,实际上国家的投入就是一种浪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观众的数量是衡量一个文化机构的文化设施能否产生重大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尺。

  当然,美术馆的观众量与舞台艺术的观众量又有所不同,因为美术馆的观众量是需要更多地培养人们在美术上的审美习惯来形成的。可以说过去三年来,美术馆在如何能够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如何能够逐步广泛地培养起老百姓的美术审美习惯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果说有什么变化,我想这是一个重要变化,这种重要变化是反映了双向的状况。一方面是我们的老百姓更多地愿意到美术馆感受艺术最新的创造,包括在审美的认知上能够获得更多的提升。另一方面,美术馆也在紧紧抓住这种形式,抓住这种机遇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获得了这样的观众量。

  艺术中国:如果让您用一些关键词来描述中国美术馆,您会用哪些?

  范迪安:我想如何描述中国美术馆可能不在于我如何来描述它,我倒是觉得中国美术馆的存在是从它的历史发展到当代的过程中,被社会、被艺术界所共同描述的一些形象是值得我们今天在这里干事的人们特别珍惜,要特别地予以加倍保护和为它继续增添光彩的。大家可能都知道,首先是在中国的艺术界,大家都把中国美术馆称作“最高美术殿堂”。我认为这六个字里面,一个“最高”、一个“殿堂”,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不仅是艺术界这么讲,美术界这么讲,其实老百姓那里也这么讲。一讲到中国美术馆,就会说那里是“最高美术殿堂”。当然从它的实际工作中又加了六个字“对外交流窗口”。一个“最高美术殿堂”,一个“对外交流窗口”,我想大概就是中国美术馆从建筑到今天是50年,从开馆到今天也是40多年,这是历史对它的定评。但这个定评能不能名副其实,在新的时代下能不能名副其实?那这就需要做工作。所以我根本不敢能对美术馆说出几个新的定位来,但是我想我们如何使得历史的定位在今天的形势下还仍然名副其实,这是国立的机构、国家的机构一个特别重的课题。因为我们有着历史优势,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市场经济之前,我们整个的社会组织是在一种经济模式下运行的。随着我们进入市场经济,整个社会生活的秩序、方式都随着经济秩序、经济体制的变革而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原来一些堪称为历史优势的名牌、品牌,能不能在今天仍然具有魅力,这个魅力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你过去是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当然地拿到了“国家……”这个衔头,而今天是大家共同都能够来做一种事业的情况下,那就面临着竞争了。所以我经常想,国有的文化单位和文化机构就像国有企业一样,它要面对市场的竞争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乃至于威信。更何况今天的中国社会文化又是在国际化的网络时代、全球时代,文化交流的全球时代,这方面自然而然就更增加了难度。回过头来,我们刚刚讲,如何使得美术馆真正是一个殿堂,这个殿堂不仅使得在这里展出的艺术作品具有代表性的质量,而且这个殿堂是能够放下架子让老百姓都能走进来的,是一个人民共享的殿堂,这就需要为这个殿堂做一种新的要求,所以这个要求,在这几年来,我们就把它放到了更广泛的公共教育的层面上进行思考。也就是美术馆整个系统要着眼于提升社会的审美水平,要着眼于把美术馆建造成一个大家都能够有所收获的审美的教育园地,要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才能够使得这个殿堂不是远离大家的心灵,而是更加贴近大家的文化需求。比如说,能不能使得美术馆仍然具有比较高的,甚至是能够在整个美术发展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有所引领,或者说有所体现。我们讲的文化主流,或者说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方面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今天艺术创作,毫无疑问是一个多种多样的,多种艺术观念相互并存,更不用说多种样式同时在生长的一个时代。作为国家美术馆,如何在这么一个艺术创造繁荣蓬勃,同时也有点杂乱的态势下,能够形成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在这里面能够给大家对艺术,特别是对视觉艺术创造中的纷繁的现象,还能够有一些可以带着主导性的,或者是方向性的认知。否则人们今天就会说审美已经没有标准了,因为艺术创作已经没有标准了。当然,艺术创作不能有恒定的标准,但是它要有能够体现这个时期、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的特征,同时能够表现出一种高水平的艺术质量。这个东西在大家的心目中是需要去寻找的一些好的作品、好的方向的。我想,美术馆就需要在这个方面,在“最高”上面做一些文章,这就涉及到我们如何提升展览的水平,如何提升展览的质量的问题。所以在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的更多的是对国立的、公立的、老牌的机构来说,都有一个如何使历史的光荣变成今天的光彩。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1   2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好友分享 添加收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范迪安谈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发展
杨炳延解读中国工艺美术60年
油画家郭润文谈艺术教学
2008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安远远:中国工艺美术大展是一种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