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7日上午10点,由中国文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主持开幕式并发言,艺术中国在第一时间就此次展览采访了范馆长。
(艺术中国 兰红超 梅松松)
艺术中国:范馆长您好,我们是艺术中国网站。请问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举办这次展览有没有什么重要意义?
范迪安:我想毫无疑问改革开放30周年的这样一个纪念年头和纪念日子都让每一个中国人浮想万千,同时又唤起许多热情。因为中国在这30年里面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不仅受世人瞩目,特别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同身受,从中感到中国的变化,使中国的形象、中国的精神风貌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在美术上,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的美术也是一个十分十分重要的历史进程。因为这30年来每一个阶段、每一个10年,中国的美术都有一种思想解放、不断探索的总体态势。从1978年开始中国美术许多重要的作品,艺术家的许多创作就是扣紧这个时代的,也从改革开放所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生活的丰富性,社会面貌的改观上获得了许多新的这种创造的灵感。所以在这样的日子里,由文化部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举办这样一个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型展览可以说就向社会提供了一份改革开放的视觉文献,就是说这是可以看得见的中国变化的图象,同时又可以看到美术在艺术观念、艺术风格、艺术形式自身的变化。所以它是一个社会性的主题,又同时是一个艺术性的主题。
艺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请您谈谈具体都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范迪安:这些变化不是短时间能够概括全的,我想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改革开放使艺术创作,包括美术创作回到了创作的规律上,回到了艺术发展规律上。以往的艺术创作,包括美术比较多的是服从一些口号性质的主题,而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家更多的是通过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对现实的体验来进行创作的。所以我们说艺术首先回到了它最重要的尊重真实、尊重生活的感受这样一个规律上来;第二,改革开放是中国美术和世界艺术广泛交往交流的一个时期。当然其中有一段时间我们比较多的受到西方的影响,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是这也为年轻一代的画家打开了形势探索的窗口。但是随着大家对世界艺术更多的了解,中国艺术家就开始探索使中国的艺术有中国自己的现代面貌。应该说在这方面,在形式语言的探索上,特别是在一种有中国特点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上,改革开放毫无疑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三,改革开放老中青时代艺术家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也就是说整个艺术是多样化的,是一个多样并存的现实的实际。这次中国美术馆从自己的馆藏作品中选了230多件藏品,你可以看到从1978年到今年的创作,显然既有一些共性,比如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热情,一种感受生活的多样化的丰富面貌,同时也尽可能地反映了艺术家自己的个性。所以在艺术的社会性和艺术的个性结合上,我觉得这个展览可以说是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当然我们也要说这个展览是由文化部和深圳市一起来举办的,所以深圳一些艺术家专门拿出了一个多媒体、高科技的“春天的故事”这样一个展区,很能够体现深圳艺术家在媒体、语言上有更多的探索,也反映了深圳三十而立的年轻城市和深圳人的精神状态。
艺术中国:请您为艺术中国的广大网友们介绍一下“春天的故事”这个特殊展区。
范迪安:这个展区大概有五组作品:第一组作品是一本大书,一本电子书。这本电子书是感应式的,通过感应翻阅的,它提供了一个很新鲜的参与方式,让深圳以往的历史到今天的发展都在这本书里面起来了,所以说可以说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览,而且读了很有兴味的一本电子大书;第二组作品是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社会发展的一个时间表。但它是一个电子时间,当你触摸到时间的数字,某个年份的时候,这一年中国的大事和深圳的大事都在里面,可以说是一个深圳发展的备忘录;第三组是一组很感人的作品,选择了30个深圳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这30个深圳人有老中青几代人,有不同的职业,他们都是在深圳30年中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既有和深圳的经历,也有自己精彩的故事。所以30台电视机在这里播放30个故事,而且观众可以参加去听,电视机有的都是那个时代的电视机来播那个时代年龄段的人,这个很有意思;还有一组作品是很大型的,可以说是把深圳的街舞跳到了中国美术馆,它也是用一种立体投影的方式营造了一个现场;最后一组作品是用十五个电视屏幕连在一起,可以说是鸟瞰式地来反映深圳这个城市的速度,社会景象的热烈,以及视觉的宏观。这都可以说用了一些电子媒体、新媒体,综合手段来反映城市,这种一种媒体的语言和深圳这个城市给我们一般的印象是非常吻合的。
艺术中国:感谢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谢谢。
范迪安:好,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