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校园民谣:在恶性竞争中迅速衰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9-04 13:53:35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在恶性竞争中迅速衰落的校园民谣

在恶性竞争中迅速衰落的校园民谣

同样发端于象牙塔,同样有正规唱片公司的介入,台湾的校园民谣开创了一个时代,其精神也得以传承;大陆的校园民谣却犹如昙花一现,并未开创新的音乐时代,当年的干将亦多逐渐淡出。

早报记者就大陆校园民谣的潮起潮落采访了上海东方广播公司Love Radio FM103.7资深DJ张明。

流行度没想象的那么高

东方早报:大陆的校园民谣是怎么兴起的?

张明:最早是北大、清华的一批学生在唱,人其实很多,那时候大概是1980年代末。当时的大学的学生已经能够接触到很多西方思潮,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也是各种思想碰撞的时候。所以他们已不是之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学生了。同时,受到台湾校园民谣的影响,他们会希望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唱出自己的声音。

东方早报:刚听到这种音乐的时候你个人的感觉怎样?

张明:当时我放的大部分是西洋音乐,因为觉得我们的音乐在编曲等方面和西洋音乐的差距太大。但是校园民谣和很多当时内地的音乐不一样,很清纯、很优美、很理想化,没有很叛逆、很暴烈的东西。旋律简单,词像诗一样。可以说,《同桌的你》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得以一炮而红。

东方早报:1990年代校园民谣最火的时候情况是怎样的?在电台是否有很高的播出率?

张明:客观说,其实校园民谣即使是在最火的几年也并非我们现在想象的在社会上的流行度那么高。在上海这样比较海派的地方,电台放得多的,或者说大家更喜欢听的肯定是西洋音乐和港台音乐。比如张学友《吻别》的销量比《校园民谣》肯定要多出非常多。校园民谣走红的时间很短,我个人认为大概是三到四年吧,而且受众大多为年轻人。当时三四十岁的人听的就比较少,而且在北方的情况要好于南方。

一哄而上,做死为止

东方早报:校园民谣的衰弱乃至消失你认为原因何在?

张明:主要还是因为内地唱片制度不健全。当时《校园民谣1》一出,火了,大家就一窝蜂地上,但是歌手和制作都跟不上。慢慢地,听众心目中这种清纯、优美、单纯的音乐因为粗制滥造的复制而变了味道,所以很快就衰弱了。

但是有一点,当时这些在校园里唱歌的人都是真心热爱音乐,对校园这个氛围非常留恋的。像徐晓峰、黄小茂他们后来都做了国外大唱片公司的驻华分公司的头,并且一直对这类音乐很扶持。尤其是华纳,尽管主要做的是国外大牌歌手,但是对北京那帮原创力量一直很看重。后来到底还是不行了主要原因应该归因于唱片工业整体的衰弱和盗版的猖狂。

东方早报:大陆的校园民谣和台湾的校园民谣在兴衰的背景、原因上有何异同?

张明:两者的兴起在社会背景上的确很相似,都是以清新的风格唱出校园里面的那种很纯、很细腻的感情。但不同的是台湾校园民谣从兴起到衰落历经的时间很长,有足够的发展时间来为后来的流行音乐发展带来可以继承的东西,但是大陆的时间就很短。

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当时有新格唱片这样专业的公司,还有金韵奖,每年都会举办校园民谣的比赛,赛后还会出合辑,社会影响力很大,对歌手和原创的保护也很好。我们就什么都没有,还恶性竞争,大家一哄而上,做死为止。不止校园民谣,大陆很多好音乐都是被这种大量重复给扼杀掉的。现在回头看,会发现1990年代确实是大陆原创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不是恶意竞争,也许现在的情况会好一些。

东方早报:除了校园音乐,1990年代大陆的原创音乐还有哪几股力量?当时的世界乐坛整体情况是怎样的?

张明:除了校园民谣,还有大陆摇滚之父崔健,有流行歌手毛阿敏、毛宁、杨钰莹等。就原创力量来说,校园民谣和崔健等的摇滚力量本来可以继续发展,但是校园民谣因为恶性竞争而逐渐衰落,而崔健的音乐因为和主流价值不同,虽然得到压抑很久的人们的强烈共鸣,但是注定了无法长期生存。

当时的西洋音乐也已经过了1970年代的黄金时期,因为物质的发展而越来越商业。1980年代末是里根时代,这段时间西方流行的大都是迈克尔·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麦当娜、玛利亚·凯莉这些人的音乐。港台音乐则主要是宝丽金的那些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