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中国民谣音乐现状 谁在这边唱着自己的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4-25 09:12:03 | 文章来源: 新京报

 中国民谣音乐现状 谁在这边唱着自己的歌

“民谣”最近被较为频繁地提起——因为作为民谣代表人物之一的高晓松,将在本周六(4月28日)在万事达中心(五棵松体育馆)举办一次带有回顾性质的音乐会。他将把自己在校园民谣时期的作品重新整合,带着老狼、叶蓓、刘欢等歌手一起“重弹”那些熟悉的旋律,回忆“此间的少年”。

由此,专属于内地民谣的一些记忆都涌回了许多人的脑海中,从1992年城市民谣打破“西北风”“港台潮”开始,到校园民谣的兴起,再到其逐渐式微,“民谣”其实从未远离我们,即便许多时候它并不那么流行。到底什么是民谣?如今中国内地的民谣现状怎样?我们不试图给一个固定的答案,只是通过采访一些民谣的领军人物、歌手,去听听他们所理解的民谣,听听他们的“歌声”。

【记忆中的经典专辑】

《校园民谣1》

歌手:老狼、沈庆等时间:1994年

《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等经典歌曲均出自这张专辑,开启了内地民谣音乐的重要时代。

《恋恋风尘》

歌手:老狼时间:1995年

老狼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比老狼《同桌的你》更为成熟,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谣专辑之一。

《青春无悔》

歌手:高晓松、叶蓓等时间:1996年

高晓松的一贯唯美风格,配以小柯的精彩编曲,叶蓓、刘欢等歌手的演唱,是这张专辑优秀品质的保证。

《一生有你》

歌手:水木年华时间:2001年

李健、卢庚戌的第一张作品,清新和伤感的风格使这张专辑成为校园民谣时代的强大后续者。

什么是民谣人文、独立、简单的歌

什么是民谣?谁在唱民谣?实际上,关于民谣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人中有不同的界定方式,但无论是音乐人还是听歌的大众,更多人认为,民谣与其他音乐类型的区别更多的在于演唱者的态度和歌词里的内容。在民谣音乐人看来,民谣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关键词:

一,人文歌词:从一般意义上说,民谣的歌词和流行乐相比更人文化,高晓松在接受采访时,用了一个比喻来定义民谣,他认为:“好比摇滚是推土机,直接就宣泄,但民谣是一根针,它就是要用它的方法刺到你的心里。”而其他民谣音乐人也多认为民谣的根本在于歌词写了什么。

二是独立态度,许多民谣音乐人都不想被唱片公司的条条框框局限,而选择了独立制作发行,或是选择一个信任的小厂牌来合作。三是简单方式,和流行音乐需要企划和团队配合、摇滚乐需要舞台和视觉元素不同,民谣可谓是最简单的一种音乐形式。一个人,一把吉他,加上发自内心的歌唱,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民谣歌手。民谣歌手川子说“只要敢拿把吉他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是大师”。

内地民谣特性平凡表达易于共鸣的心声

在不久前在深圳举办的音乐风云榜颁奖礼的后台采访中,香港民谣音乐人林一峰这样定义他心目中两岸三地的民谣生态:“在香港,民谣就像把酒谈心的中产阶级玩意儿,而在台湾,民谣多是热血青年的心声,在内地则应该是普通人内心的平凡表达”。

在中国内地,民谣的这种“平凡表达”的特性让它更容易回归本质,这一点从民谣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所经历的一系列发展就能看出。从艾敬、李春波代言的“城市民谣”开始,民谣作为一种音乐形态开始打破当年的“西北风”和“港台潮”,他们的歌虽然都很私人化,却又显得平易近人,尤其歌词几乎能够成为每一个那个时代人的一种“心路写照”。之后,以老狼和高晓松这对黄金搭档为代表的校园民谣从夹缝中以清新的态势茁壮成长,校园民谣之所以会走红,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其“平实性”,歌词、曲调、歌手的形象都让普通听众有亲近感,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有个“同桌的你”和“睡在上铺的兄弟”。

之后涌现的一批民谣歌手,诸如水木年华、万晓利、川子等,他们虽然没有形成校园民谣时的鼎盛之势,但仍以“真实”“简单”“自然”的风格,表达心声,引发听众的共鸣。

内地民谣现状坚持独立前行

校园民谣式微后,虽然民谣在内地一直没有形成更大规模,但民谣却一直是内地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晓松还在间或地出自选集,十三月的“民谣在路上”也是一次暗涌性的回潮,两年多来的60多场演出证明了内地民谣音乐受众市场上升的可能性。独立的民谣艺人虽然小众,但却越来越多,这两年新涌现的川子、梁晓雪、邵夷贝等人都在坚持着歌唱“民谣”。

而诸如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乐队,他们虽然相对流行乐队小众,但却拥有固定的一批歌迷,也坚持出着独立的专辑。在音乐行业越来越惨淡的内地,还有人在坚持民谣创作,同时也有人持续关注并消费,实属不易。

采写/新京报记者 康沛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