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草根乐手默默坚守用心歌唱 春天里渴望破茧成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4-18 16:46:30 | 文章来源: 西部商报

弹唱会现场

弹唱会现场 丁凯 摄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上世纪90年代初,这首有着浓郁兰州风情的《黄河谣》,在兰州乃至全国都很流行,也成为了当时兰州民间音乐的代表作。“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兰州,东的尽头是海的入口。”2011年,“低苦艾”乐队这一曲《兰州兰州》,浸透着兰州人对家乡、对黄河浓得化不开的爱。

有这样一群人,将兰州当作其音乐创作的心灵故乡,默默地坚守,用心地歌唱,不曾理会流年的平淡,他们就是兰州的草根音乐人。继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野孩子”乐队和兰州草根音乐的辉煌期后,如今,坚守中的兰州草根音乐人,正在重新发力,期待兰州民间音乐的“破茧成蝶”。

绽放

坚守

春天里的草根音乐会

2012年的4月15日,是个平静,阳光明媚的周日,但在兰州民间音乐人的心里,这一天或许是激情澎湃并且会在他们的民间音乐之路上留下深深足迹的一天。由兰州草根音乐人自发的“春天花儿弹唱会”,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举行,活动不收取门票。

演唱会现场,能容纳200多位观众的小剧场坐得满满当当,他们都是从网上得知消息赶来的。舞台上的21位民间音乐人,以乐队和个人独唱的形式投入演出,他们也都是自愿报名而来。

“很高兴能够集结这么多兰州本土音乐人,这次是真正意义上民间组织的第一个兰州民间音乐人自己的演唱会。我也算是为兰州的民间音乐出了自己的一份力。”作为这次“花儿弹唱会”的发起人,李亚对记者说,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在上海上大学时,发现当地很多民间音乐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有音乐节或演唱会,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更多的民间音乐人相识,而且可以发掘出更多的民间音乐人。回到家乡创业的李亚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在全国民间音乐繁荣发展的同时,发掘一批兰州民间音乐人,将兰州民间音乐“推”出去。

在演唱会当中,出现了这样温暖人心的一幕——有歌手在演出中向上世纪90年代的兰州民间音乐组合“野孩子”致敬,“我今天唱的这首《四季歌》是‘野孩子’的歌,‘野孩子’解散了,可是我想我们兰州民间民谣音乐人的心没有散。”话音未落,掌声已响彻整个剧场。

25岁的杜寅飞,是演出的一员。从小生在兰州长在兰州的他,现在在北京工作和学习,他说,自己是专程为这次演唱会而来。和许多身在异乡的兰州人一样,杜寅飞对家乡、对黄河有一种深深的爱恋与依赖。也只有歌声,才能表达他这个从小热爱音乐的白领,对兰州最深切的爱。现场,他带来了原创作品——《兰州碎梦》。“这首歌的歌词中,大都是我记忆中兰州的街、兰州的景。以前没觉得怎样,这些年在外地上学、工作,反而有了一种想要回家的感觉,在兰州会有一种很强烈的归属感。”

现场气氛好极了,无论是歌者还是听者,他们陶醉的脸上,都传递着一种爱,一种纯粹的热爱。

坚守

只要有梦就一直前行

草根音乐,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兰州草根音乐人,唱着兰州的曲,哼着兰州的调,坚守了一年又一年。

兰州的民间音乐之路就像是黄河水一样,涛涛不绝,在这过程中,也有着波澜与起伏。在许多兰州民间音乐人的记忆中,兰州民间音乐的最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1986年,兰州的第一支乐队“地包天”发声。

1993年诞生的“残响”乐队,当之无愧地成了兰州摇滚乐队的先驱。

1995年,“野孩子”乐队在杭州组建,张佺、小索两名成员的出生地,就在兰州。经过前期的摸索后,1999年初,“野孩子”乐队录制了第一张小样《咒语》,并在北京作了样带发行演出。他们很快开始在北京的酒吧里演出,并吸引了一些固定的追随者,成为在全国都响当当的一支乐队。

此时的兰州民间音乐,也一度出现了一个以“野孩子”乐队为代表的本土音乐小高潮。然而,随着“野孩子”乐队主唱小索的不幸辞世,乐队于2004年解散。

“兰州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闭塞,尤其在民间音乐这方面,很多音乐人带着兰州的词、兰州的调走了出去。”“低苦艾”乐队的主唱刘堃说。

尽管随着“野孩子”乐队的解散,兰州民间音乐一度归于沉寂。然而,兰州一直就是一个不缺少音乐,不缺少可以创作出蕴含有兰州本土特色音乐人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末的兰州,还诞生了“低苦艾”这样极具潜力的乐队。乐队发展初期取名“唇锈”,2003年更名为“低苦艾”,他们以民谣摇滚为曲风,乐曲中包含埙、木鱼等民族乐器加上诗化的歌词,使他们迅速在兰州民间音乐界崭露头角。2006年乐队发行第一张EP专辑《苦艾酒》,去年,乐队再发第四张唱片,取名《兰州兰州》。

每一次新专辑首发后,“低苦艾”乐队都会带着它在全国进行巡演,但是无论走了多远,巡演结束后,他们一定会再回到兰州,为下一张新的专辑做准备,似乎只有这片土地才能给予他们创作的养分和激情。时下,他们正在创作第五张专辑。

“从成立之初到现在的13年里,我们从没有想过放弃,即使在初期,我们的音乐不被大众所接受。可是我们心中有一个属于我们兰州民间音乐人的梦,只要有梦在,我们就会一直走下去。”刘堃说。

同“低苦艾”一样坚守的兰州民间音乐人,还有很多!

突围

困境中渴望“破茧成蝶”

“我们有很多无奈,首先由于兰州的民间音乐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没有一个专门的团体将我们集合在一起;其次,现在的民间音乐人大多是自己在家进行创作。”《晚安兰州》的词作者韩龙讲述,许多草根音乐人的创作面临着很多困难,没有团队、没有场地,在这些硬件条件都不完善的基础上,还面临着即使有了好的作品,也没有可以充分展示兰州民间音乐的市场,甚至没有可以传播的渠道。

同韩龙的困惑一样,我省知名词作者陈华认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兰州,有很多本土题材可供挖掘,但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作品在全国形成广泛的影响力。近日,他的《兰州牛肉面》能在网络上达到73万的点击率,原因何在?陈华认为“本土题材”功不可没。

30年的创作经历,也让陈华真切感受到民间音乐人的不易,一部作品从诞生,到后期包装,再到宣传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如此重要,对于许多民间音乐人来说,将一部作品成功推出去,实在太难了!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希望能有一个团体,带动兰州草根音乐向前。“我们盼望着兰州的民间音乐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能出现一个像‘野孩子’乐队这样的代表,就像宁夏的民间音乐人苏阳,不管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在公交车上,都能听到他那掺杂着当地方言的本土音乐。我俩计划将榆中地区老人们唱的传统小调,改编成年轻人喜爱的形式,让他们也能够传唱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这种本土文化传承下去。”《晚安兰州》的词曲作者高磊、韩龙说。

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毕忠义表示,近两年来,以《兰州牛肉面》为代表的兰州民间音乐又重新为本土的民间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在2011年9月,兰州举行了“首届兰州城市民谣音乐节”。这些歌曲和活动的出现,都充分地展示出兰州的民间音乐正在蓄积能量,等待机会爆发。毕忠义鼓励兰州的民间音乐人要充满自信,“在本土音乐创作形成气候的前提下,音协会考虑尽最大可能的支持,比如联系社区提供场地,同时会争取多举办一些交流活动,以助推本土音乐发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