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琴探访内蒙古听长调落泪。(资料图片CFP)
“世界听见——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乐舞集引发轰动效应。(CFP供图)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朱哲琴又出现了——出道20年来,她在公众面前总是时隐时现,飘忽不定。这次,她不是以歌手的身份,而是“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设计展”的策展人。
这项前天晚上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的展览,将朱哲琴领衔的民间手工艺寻访之旅与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融为一体,展现出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更丰富的可能性。
从20年前那个央视青歌赛舞台上唱红《丹顶鹤的故事》的广州女子,到15年前凭借一张《阿姐鼓》令世界惊讶的另类歌手,再到如今成为踏遍中国只为保存民间文化火种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亲善大使,朱哲琴在转变着身份的同时,也在开拓着内心理想的疆域。
“不是知音不与说”,当记者在采访中小心翼翼地问朱哲琴如何应对某些外界流言时,向来我行我素的她用这七个字来淡淡回应。向来低调的朱哲琴用不多的言语,却描述出了一个意在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引向未来的斑斓梦。
理想主义者的另类生存
在接手这次民间工艺展以前,朱哲琴刚刚从土耳其回来。在那个奇异的国度,她在佛索古城情难自抑地放纵喉嗓,面对着沉默的牧羊人和他的羊群莫名微笑。一趟旅行下来,朱哲琴再次感觉活力充盈,“在路上使我敏锐”,她说。
20年来,朱哲琴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持续呆过三个月以上。她说自己就像一只飞呀飞怎么也停不下来的鸟,命运注定在路上。只不过,以前遍及欧、亚、非的旅行只是为了触发灵感,寻找自由的感觉。然而从去年开始,她郑重接任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中国亲善大使之后,她才把再次上路变成了带着使命感的旅程。
朱哲琴一年只做一件事。2009年,她带领一个团队展开了民族音乐寻访之旅,深入云南、内蒙、新疆、西藏、贵州等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集那些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濒危的歌声。朱哲琴走过了2万多公里,采集音乐样本1000 余首,图片和文字不计其数。
2010年,朱哲琴再次出发,与一批先锋设计师和艺术家进行了一趟旷日持久的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他们再次深入五大省区的少数民族村寨,奔赴那些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偏远区域。搜集整理了内蒙马鞍、马头琴制作,西藏山南尼木藏纸、藏香、藏式家具,贵州破线绣、红绣、锡绣、蜡染、苗银、石桥造纸,青海热贡唐卡、加牙藏毯等15种民族手工艺。
跟以往无目的的旅行不同。朱哲琴这两趟文化之旅都形成了建设性的成果。音乐之旅最后汇集成为一台“世界听见——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乐舞集,在沪、港、京、杭四地演出,引发轰动效应。手工艺之旅结出的果实则是这个“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设计展”,那里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非新非旧,而是在汲取民间手工艺精华的基础上创意再造的实用物件。
朱哲琴不仅在表演,她把演出票房的10%捐献给“1+5民族文化传承”公益计划,用于少数民族文化传人的培养。这项计划以一个老传承人带5个年轻人为单位,预期在两年间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培养2000名民族音乐、手工艺新一代传承者,使这些民族区域的珍贵传承不至于在这一代失传。
本月初,记者曾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乐评人王小峰谈起朱哲琴,他颇具意味地说:“她在当代文化中的存在算是特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意外生存。”对这样的说法,朱哲琴笑言自己确实比较幸运,虽然时常也会遭遇人们的不理解,但在适当的时候,总能碰到适当的相助者:“我想是民族文化本身的魅力,具有啸聚群雄的力量。”
音乐够好就不怕隔得久
在国外,当记者在许多唱片店中试图寻觅来自中国的原创唱片时,如果只能找到一张的话,它常常出自一位歌手——达达娃。这是朱哲琴的藏语名字,意为“月亮”。在国际乐坛,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歌手不是邓丽君,不是崔健,而是朱哲琴。她的《阿姐鼓》在海外销量超过300万张,这是任何一位华语歌手都无法企及的。
20年来,朱哲琴只出过4张个人专辑:《黄孩子》、《阿姐鼓》、《央金玛》、《七日谈》。最长的一段时间,两张专辑之间相隔了七年。作为一名脑子里转着无数想法的歌手,朱哲琴的音乐创作为什么如此“低产”?她不以为意地笑笑说:“如果音乐足够好,就不怕隔得久。当音乐来临的时候,它自然会来,强求不得。”
当然,期待朱哲琴的人这次不用等太久。2011年,朱哲琴要出新唱片了。这是一套双张的唱片,汇集了朱哲琴和她的音乐家朋友们在2009年民族音乐寻访之旅中采集并创作的成果。她特别强调,与自己以往的所有专辑都不同,这套新唱片带有更多的根源色彩,“你能听到那些正在流传的传统。”但与一般的民歌采风专辑也有较大差异,专辑中并非一般性的原生态录音再现,而是经过了她和音乐家们的融入与再创作。
对民族音乐和民间手工艺,朱哲琴并不赞成不加选择地简单继承。她说:“对民俗或者民族音乐元素,重要的是传承那些民族文化珍品里的基因血脉,延续发展。音乐的形态应该能让现代听众接受和理解。直接搬用貌似‘原汁原味’,其实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近年来,朱哲琴迈出的每一步,都不仅会迎来欣赏者,也会面临质疑的声音。如今,她在民族音乐和民间手工艺方面的努力,也少不了碰到阻力。但朱哲琴有着自己的自信。她说:“我们不会破坏民族音乐的基因,不会在基因上做太多改变。我觉得没有一个国度或者一个民族可以完全割裂过去的土壤。”
2008年1月,在深圳举行的鹏城歌飞扬风华五年盛典的后台,记者曾采访过朱哲琴。那时的她,带着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气息。而两年之后再次接触朱哲琴,则少了些神秘感,多了些烟火味。她语速很慢,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
如今的朱哲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歌者或音乐家,更是一位致力于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者。她说:“我只想找到最动人、最本质的文化源泉。不需要任何语言和介绍,我们直接被那些美妙的东西所震撼。真正的知音会懂得我做这些事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