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籍籍无名落魄贫穷,死后盛名远播身价暴增,在台湾,一项名为“艺术银行”的计划正试图弥补类似画家梵高的这一遗憾,让本土艺术家的作品通过“租赁”这一模式,进入民众生活的视野。
近日,台湾文化主管部门筹备的全台首家“艺术银行”在台中市“银行街”开幕。在首张开户折上签下名字,台湾当局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龙应台谈到设立艺术银行的初衷。她说,希望孩子们行走在生活空间里,不要永远看到的只是莫奈、梵高、毕加索的复制画作,还有当代本土艺术家的活生生笔触。
据介绍,艺术银行第一年预计投入3500万元(新台币,下同)购买台湾艺术家作品,另3500万元预算将用于装潢展示空间和支付相关费用。该项目公开征集台湾本土创作者的艺术品,按一定标准遴选出名单,再由当局出资购买其版权。这些作品“只租不卖”,通过收取租金支付运作成本。
台文化主管部门介绍,艺术银行第一波征件共购入195位艺术家共346件作品,作品均价约10万元,最高价作品近百万元,首批购入的作品出租率已达8成。点击进入下一页
记者点击艺术银行网站发现,已经租出去的作品去处包括台湾四大机场、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一些企业、公共空间。据介绍,第二波征件今年则吸引超过1300多位艺术家、4800多件艺术作品投件,预计在下半年加入公开租赁流通行列,更有可能开放给私人租客。
已有十余幅作品被承租的台湾艺术家董大可对记者说,艺术作品被收购,首先艺术家们可以获得一定补贴。其次作品在公开场合露面,也让新兴艺术家有机会被发掘,提升其市场认同度。
艺术银行成立时,也获得10位企业家“艺术天使”共2000万元的赞助。“天使”之一的林正昇对记者表示,艺术银行只租不卖,就是确保既在美术馆之外开辟生活美学空间,又不与民间艺廊争利。
事实上,“只囤不卖”的银行并不一定都赚钱,台湾艺术银行“学师”的对象澳洲艺术银行已成立30多年了,但到第12年才转亏为盈。台湾艺术银行租金费率仅为购入价格的0.4%,租期为3个月至1年,收回成本可见是漫长的过程。
龙应台说,这正如同蚌壳内的沙要养成一粒珠一样,需要时间耐心培养。台湾艺术银行的第一个十年就是做好“蚌壳养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