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新的收藏观
收藏家不敢涉及装置艺术收藏的最大限制条件就是没有足够的存放空间。装置艺术家进行创作时,可能只考虑尽可能充分地表达创作思维,而没有直接考虑日后的收藏问题。所以,装置多拥有较大的体积。能够拆装组合的装置作品,虽然可以收缩储存,但每次展出重新组装都会给作品带来新的风险和磨损。还有很多作品则是根据展示场地“一次性”搭建的,更有甚者,如顾德新的作品,“5吨苹果、推土机和墙”,或者“一堆肉拼成一个画框”,会慢慢腐烂,对作品的可收藏性提出了挑战。收藏装置艺术,收藏的主要是艺术家的创作观念,这是较绘画收藏而言,新的收藏观念。实际上,在国外私人收藏的装置艺术参与巡回展览或租借给美术馆,都是装置艺术再展风采为收藏者带来收入的途径,并且私人收藏家和机构还可以通过将作品捐献给美术馆以获得税收的抵扣。装置艺术收藏的意义更多是在于它们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重要实物文献。
装置艺术真正的制作人不明也成为传统藏家的顾虑之一。现在国内也有艺术家在带领团队来完成作品,一旦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完善,可以雇佣助手来协助自己完成大型的创作,国内著名的装置艺术家团体“MADEIN”则直接以创作团队形式出现。其实安迪·沃霍尔和达明安·赫斯特等世界知名艺术家都用这种组织方式实现了单个艺术家不可能完成的作品,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影像收藏方面,收藏家主要担心的是可复制性问题。某资深影像艺术经纪人介绍,目前影像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家亲笔签名和版数限量。艺术品在进入市场时需要确定好规格和版数,以合理的版数和价格与市场对接非常重要,二者按照常规是相辅相成的。藏家按版收藏,版数成为稀缺性的体现,而这方面是由艺术家确认保障,画廊对此把关。一般来说前几版的售价相对较低,越到最后几版,价格提升就越多。好的艺术代理人或机构,会以信誉为保障,有效控制版数复制,使艺术家和收藏家达成信任。
影像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收藏也是困扰藏家的难题。如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杨福东的作品《断桥无雪》,展览现场由8块大屏幕呈弧形排列的屏幕组成,投影设备和音响设备都进行了精确的组合布置,展示环境则是位于M50巨大的暗室空间。如对其进行收藏,很难找到足够的空间再次铺展开进行展示。
影像艺术的储存方法,对现代技术也提出了挑战。如早期的影像艺术是胶片拷贝,后来转成数字格式,经光盘放映多次之后还是会磨损,即便放在U盘或硬盘里也还是有可能受到数据损失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信这个问题也会轻易被解决。
如策展人马修所说:“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从来没有这么大过。艺术行业的从业人数、艺术市场关注度、艺术书刊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这对于艺术门类的丰富和艺术家的自由发展是特别好的土壤。”随着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新生代”收藏家入场,传统的绘画艺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更能触动观者感官和思维的“好玩”的装置作品,以及更符合现代欣赏习惯的影像艺术作品,将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装置与影像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作为人类审美与技术并行发展的极致追求,成为所有艺术品类中最有发展和前瞻性的艺术形式,和各大国际艺术展的主角,无疑也将成为未来艺术市场中的宠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