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太红被羡慕嫉妒恨?
戴文辉质疑的还有独立策展人个人的实力:“机构存货,是因为即使一时卖不出去也觉得东西还在升值,以后还能赚,因为他们有这个经济实力。但是独立策展人没这个经济实力。连现在机构都没做好的事情,一个人怎么做到。市场不是几个人可以影响到的。”而国外的独立策展人通常衣食无忧,他们只要提供概念、策划,艺术家找到基金支持,自然可以获得资金的支持。而国内的策展人却往往同时也是经纪人:“有的策展人本身有其他主业,甚至自己就是艺术家。他在一年的某个阶段身份转化为策展人,但是一年下来不一定靠策展吃饭的。在艺术品市场中,策展人赚的只是小钱。”
“国外很多策展人,就是自雇型的打工者,他们在经济上是独立的,写文章也能养活自己,他们总能在欧美的优惠政策或者资金赞助里面找到自己的空间。”顾振清认为,虽然从严格定义看,中国没有独立策展人,不规范,要跟很多机构有勾连才能生存下去,但是他们如果光写稿、光举办展览难以生计,不得不参与到经济行为和市场销售行为中去,“很多人抨击独立策展人如何如何,但是那么多的美术馆在做场地租售,既然中国的美术馆可以成为‘变形金刚’,中国的策展人为何不能是‘变形金刚’?”他认为,中国的策展人只要能生存下去,把展览打造出来,能实现学术上的传播,不会因为他们经过了商业活动就不是一个专业的策展人:“能否把展览做好才是重点。当策展人或经纪人,并没有道义上的高低,只是分工不一样而已,所以对于是策展人或是经纪人不需要赋予太多的褒义或贬义。或者只是‘策展人’太红了,所以自然而然会有追捧和羡慕嫉妒恨罢了。”
焦点2: 策展人与资本:
策展人弱,跟着资本走;策展人强,资本跟着走
在市场上,确实不乏自称为“策展人”的人做着“倒爷”的活。赖先生的名片上也印着“策展人”的身份,但他做的事情就是组织本地的一批良莠不齐的工艺美术品到外地展销,并且把外地的“杂货”带到本地展销,以此赚取差价。这样的倒腾也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是没有人认可他的“策展人”身份。
“策展人手上没有很实在的东西,没有自己的经济实力、作品,人脉也不是自己的,他们完全要以自己的思维体系去跟各方面的人打交道,让大家信服他,让他办这个事。”在戴文辉看来,策展人玩“概念”的多:“有时觉得策展更像广告,做的是怎么把产品包装上市,玩个概念,起个好名字。有的通过关系拿一些货,忽悠一些有钱人拿钱办个展,卖不卖无所谓,主要是让有钱人花钱拿到几件作品,再做一些广告。”
而贾先生更直言策展人的“含金量”不高:“机构能直接和艺术家打交道,机构能提供的社会资源、资金实力和人脉是独立的策展人比不了的。以赚钱为目的的那批策展人更没有路。”
在戴文辉心目中,策展人应该不以赚钱为目的,要站在比市场还高的高度去办展览,对社会、艺术家起教育作用,并把更好的艺术家、艺术作品推广出来,是展会的策划人而不是经纪人:“国外的独立策展人就是学术性的,有探索性的,可以推进整个艺术产业的发展,而不是每个展赚多少钱。国内的不敢这么去做,他们以赚快钱为主。”
顾振清对类似“空手套白狼”这样的说法极为反感:“策展人靠自己接受展览的委托,给艺术家展示最优秀的条件,干的是体力活加脑力活。这种脑体并用的工作是空手套白狼吗?那批评家、教授,他们也不掏自己的资金,同样也是空手套白狼吗?这样对资本家的吹捧有点过了,更何况有的策展人还花钱组建团队,投入很大的资金。”
“大财团融资去推广艺术作品或艺术家,往往会通过很多渠道去炒高价格,而通过拍卖远比办展览容易。而这个时候背后的推手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策展人。策展人其实身份很尴尬,左右不了艺术家也左右不了资金。而国内艺术家也良莠不齐,艺术家比做市场的人更市场,怎么跟策展人谈?何况国内当代艺术品价格还是艺术家在定价。”贾先生说得很实在,“策展人没有那么高的地位,所以要想好怎么找好定位,是做市场,还是做学术。如果做市场,干脆跟艺术家挂钩,做经纪人。如果是做学术,得有一些其他身份,比如艺术学院的名誉教授,出论文,有自己的一定话语权,才好办事。”
“可以说在1989年至2005年之间,大多数策展人并没有为自己牟利,艺术家为了展览的机会有奉献的精神。而在2005年,由于市场由资本说话了,大家也有所改变,也想要分一杯羹。”顾振清对这个圈子看得很清楚,“但是市场的话语权还是需要自己建构,有的年轻人确实影响不了市场资金,这个可能因为他没有号召力。所以市场不要拿‘菜鸟’说事。而策展人要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就要看个人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是否可形成文化的品格,对自己的工作有所规范和建设,并遵循社会的契约精神。”他认为,市场对策展人还不够了解,策展人创新的精神能生产更大的格局,其魅力在于怎么影响资本家来对非盈利文化项目的支持,并建立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标杆:“弱的策展人,跟着资本走。而强的策展人,资本跟着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