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呂岱如
2013“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展览以公开征件方式征求展览提案,由吕岱如获选出任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包括许家维、白伯尔尼(Bernd Behr)与凯特里娜·色达(Kateřina Šedá)。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总共征得六件提案参与评选,评审团由台湾策展人林平、王嘉骥、徐文瑞、张芳薇与斯洛维尼亚卢比亚那当代艺术馆馆长仁卡·帕朵维尼克(Zdenka Badovinac, Moderna galerija∕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Ljubljana)组成。获选提案对台湾馆提出了新的省思与想象,其中勾勒当代艺术摆荡于想象力与批判力之间的行动关系,积极启动互为主体性的实践可能。该案并敏锐地考察台湾馆于威尼斯双年展的整体效力,最后获得评审团之青睐获选。
据担纲本届策展工作的吕岱如表示:“这个展览计划从台湾馆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处境与现况出发,作为策展所积极响应的脉络与舞台背景,从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叙事与创作,构建多层平行对主体化问题的穿透与探索。这次策展计划将不只把台湾馆视为展览空间场域,而是一个在时间轴在线不断推演的概念,以此呼应我对探究自身文化主体性的观照与实践。”展览的核心概念轴线从叙事的解构、历史书写、主体身分认同展开,聚焦于想象力的作用与艺术于现实生活的能动性。相对也呼应了此届大会策展主题“百科殿堂” (The Encyclopedic Palace)中对想象力的召唤与实践。
参展艺术家许家维(Chia-Wei Hsu,台湾,1983年生),擅长以录像装置的多重空间层次表现来探讨影像叙事的主题,将当代景观制造的机制暴露还原,也将摄影对象主体之记忆、想象、认同等感性面向织连串起。事件与表演同时迭置于影像的叙事与现实空间里,犹如在作品现场开展出一条通往想象的甬道,让观者在进入作品之时,踏入半真半幻的化境,更标绘出现实与想象之间永远并置的虫洞空间。
白伯尔尼(Bernd Behr,台湾∕德国,b. 1976)的创作采用视觉考古学的推理方式,研究由影像、叙事与人为环境所形塑并陈的历史节点,并将他个人的研究与想象,以录像、摄影、雕塑或是文字等形式再度编置进入历史事件里。透过介入的新叙事结构,历史面貌将随着新旧人为框架的置入与剥离,而被凸显还原,获得重新被思索、理解的机会。
凯特里娜·色达(Kateřina Šedá,捷克,1977生)的艺术实践关注社群结构、都市空间中的情感网络、文化认同、日常政治等议题,经由创造社会游戏或社会雕塑的方式,在一个微型聚落中,邀集社群中的个人参与,共同开展一段改变现实问题、介入意识形态与认同的实验。当其艺术创造过程成为翻转现实的支点时,这份参与经验兑换为社群里个体的主体化过程;新的现实、认同与身分从一场想象的游戏展开。
订于2013年六月一日开展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本届主题馆策划由意大利策展人马西弥利亚诺.乔奥尼(Massimiliano Gioni)担纲,提出具宏观视野的展览主题“百科殿堂"(The Encyclopedic Palace),而各国家馆的参展议题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脉络同样受各界重视;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国家数目每届持续增加,而许多国家馆近年也陆续提出新的作法,举例2011年的波兰馆邀请以色列艺术家叶·芭塔娜(Yael Bartana)提出个展。显现各国家馆无不积极展现其新的可能展出形式与对国家馆相关议题的探索。
本馆办理威尼斯双年展之参展,已逾17年。历经9届的参展,位于普里奇欧尼宫(Palazzo delle Prigioni)的台湾馆已深入人心,在威尼斯大会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在台湾,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更是本地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备受艺术界关注。几届下来,本馆深深体认到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对于台湾当代艺术与国际对话的开展,以及国内艺术发展的推进十分重要,所以对于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展览办理之机制,无不尝试突破,适时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随着参展国家与机构的增加,威尼斯大会办理规模日益扩大,尤其是面对同为亚洲展览馆的崛起,要如何保持既有优势,争取更优异的表现,系"台湾馆"必须面对的课题。放眼未来,仍需思考新的作法来响应威尼斯双年展艺术与展览生态的变迁,以及国内艺坛的殷殷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