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策展人成变形金刚吸金忙 独立身份惹争议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10 10:45:44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艺术市场的兴起,令策展人得到空前的认可,不少画廊老板、评论家、艺术品经纪人也摇身一变成为独立策展人。作为艺术品审美和收藏的“引路人”,策展人往往被视为艺术品经纪、中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艺术品价格的制定者。不过,近日网络上却掀起了针对策展人的讨论:“一些貌似乖巧的年轻策展人频频策展,按每展2万~3万元策展费计算,(一年)一般在20万~50万元不等”,“展览过于频繁,形同展销会”。也有艺术品业内人士透露某些策展人“赚得比艺术家还多”。中国的独立策展人到底凭什么“轻松入账”?他们应该是学术推动者还是“社会活动家”?他们追逐了资本,还是被资本追赶?

焦点1:策展人与口碑:

过度重复出场降低“市场美誉度”

近期,部分艺术业内人士在微博上也对于策展人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闻松V在微博中称:“年轻策展人如此热衷于策展,一般的每年至少十个左右,多的达到20个,据圈内知情人透露主要是为了策展费。一些貌似乖巧的年轻策展人策展频频,按每展2万~3万元策展费计算,一般在20万~50万元不等。”身份说明为独立策展人、批评家的@朱其在这里转发并回应:“两三万元一个展览也不一定是真的,从画廊拿不到这么多钱。”不过,他在微博中坦言:“这些年策展人不停地策划展览,艺术家不停地参加展览,但没有一个留给别人有深刻印象的,一般三天后就没有人再谈了。展览过于频繁,形同展销会,结果是:不但大家都出不了名,影响彼此抵消,而且过度重复出场降低了自己的形象分。”

“策展人”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职业,但却是一个有话题性的职业。1998年,中国萌生了策展人这一职业,直至2005年,策展人成为中国艺术圈实际的推手。“策展人并非得到官方认可的,而是‘野生’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业内人士、资深策展人顾振清认为,策展人的工作是独立展览中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条件下,策展人替代了艺术圈的其他环节,比如画廊的工作、媒体人的工作,甚至是批评家的工作,“艺术家所要达到的价值兑现,被策展人包揽了,所以当时策展人才会名声飙升,形同美术圈的导演和教练。当然这与当时的策展人做得非常出色和精彩不无关系。”而在2005年以后,无论是画廊老板、批评家、经纪人,也纷纷标榜自己为“策展人”了,这一现象被顾振清评论为:“1998年至2005年,策展人创造的学术美誉度令他们更注重包装自己,也更容易产生泡沫,导致策展人的市场美誉度贬值。”

“我不是策展人,充其量只是一个经纪人。”贾先生经营着一个小艺术品展馆,每个月展销一两个品种的艺术品,他一开口就先进行了自我否定。在他心目中,策展人做的是学术,而自己做的只是生意,“我在机构需求的基础上办的展览,可以说那只是卖场。”而接触过某些独立策展人的经验,让他对策展人产生了质疑:“他们太务虚,玩概念。”

贾先生曾和几个独立策展人谈举办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师生展,策展人提出向每个老师征集10件作品,展出10天,并同时大作宣传。“但他们完全没算过这么一来我们要花多少成本,包括每个艺术家的出场费,来回机票、住宿、招待的费用。我算了笔账,一个人呆两天得花上1万多元,来50个人,那就是几十万元。展馆还要装修,‘哗’一下100万元就花出去了。问题是广州市场的接受程度有没有这么高呢?我们就光花钱赚吆喝吗?策展人敢打包票一定能卖出?就算他们敢打包票,艺术家也不敢相信。”贾先生对这几个策展人的“空想”感到无可奈何。

中国没有“独立策展人”?

董先生是早期第一批策展人中的一员,随着对年轻油画家推广的成功,其名气在行内越来越大。他先是和画廊主合作,利用画廊进行策展、推广,2008年后,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画廊。不过,他的名片上始终印着“策展人”而不是“总经理”。“我更乐意别人称我为策展人。”董先生对此极为坚持,“我做的不是纯粹的生意。”

事实上,2005年以后,很多策展人形成了“复合身份”,或者干脆转型成为画廊家,也有的最终又由画廊家回复为策展人,“像我就自认为自己是独立策展人。我不参加艺术博览会,基本也不代理艺术家,按照策展人而不是画廊去运作。策展人应该有自己的策展事务所,现在我的事务所正在办理中。”在顾振清看来,策展人有三种,一种是有“公粮”的策展人,存在于体制内的机构或商业机构的,有经济来源;第二种另有职业,属于“半独立策展人”;第三种是独立策展人,不担任任何公职,是“艺术个体户”:“他们自己找饭吃,很难存活,必须找到经济来源。而只要寻找经济来源,就必定会跟商业机构合作或建立商业机构。没有纯粹的独立策展人和非盈利单位。”

“是否把独立策展人作为自己的首要身份”成为顾振清界定独立策展人的标准:“如果策展人不是他的第一身份,他同时是机构负责人、机构创办人,或者批评家、大学客座教授等,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独立策展人。”

“我不看好所谓的独立策展人。”在广州某艺术品机构任艺术总监的戴文辉认为如果不严格界定的话,自己也算得上是个策展人,“但是严格讲,独立策展人跟市场上我这种所谓的‘策展人’定位应该不一样,他们应该要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起码要有很强的艺术鉴赏能力,不光会看,还要会说会写,在办展之外,还要能告诉普通大众怎么鉴赏,怎么看待年轻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还要有社会的人际关系,能筹集到资金。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能平衡人际关系,并同时有推广的能力,需要跟艺术家、商人、机构、媒体打交道。这些条件叠加起来难上加难,一个个体不可能集合所有的优势去把一件事情做好,最起码有个团队,毕竟展览本身首先就是环环相扣的机制,需要有相当多的人去推进这些工作。”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