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时间:4月25日
展出地点:长征空间
投票人:段君、杜曦云、康学儒、李笑男、刘礼宾、盛葳、杨扬
展厅的几面墙上用大屏幕投影仪放映着“安利”驻中国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场景。录像装置作品由八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片长2至3分钟。展厅呈现为一个密闭的空间,高呼的口号声回荡在空间内。周啸虎聘请了专业的杂技演员,全程用倒立的方式演出,在后期制作中又将画面做了颠倒处理,因此,观众看到的图像都是貌似“正常”的,而演员脸上因颠倒而略显扭曲的表情、以及像是在失重状态中的高耸向上的发辫,仍能提示出处于表面正常状态下的异常本质。
艺术家自述:我是对直销培训中形成的集体迷狂现象感兴趣。我并不在乎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我会去想的是,一种价值观和思想模式是如何被注射进入另一个民族的肌肉的。那么我又将怎么去处理这些被点燃的癫狂和激情。那些看上去非常社会或者非常政治的东西,肯定会包含着更为疯狂的诗意,这需要一个动作,一个破坏性的动作,才能够被打开,我认为艺术是一个动词。一些出乎意料的改变,是可以颠覆我们的审美惯性的。
杜曦云:原封不动地复制安利驻中国公司对员工的培训过程,但表演者在倒立或倒悬时的超现世诡异状态,让这种培训过程呈现出令人迷惑的底色。作者在对这种培训所代表的具有后殖民色彩的强大意识形态进行质疑时,看似不动声色而且手法简洁,却具有相当的穿透力。
段君:《集训营》既具有表演语言的合理性,又富有作品内在的针对性,恰当传达出理性丧失的世界图景。
康学儒:亢奋、盲从、失重、狰狞、贪婪,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几个关键词。《集训营》的意义在于,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整体精神状态触目惊心的表现了出来。
刘礼宾:在2009年特定的年度背景下,顾德新的《2009-5-2》,孙原、彭禹的《自由》,隋建国的《运动的张力》尤其彰显了一种现实针对性,这一针对性的获得是借助对作品的有效控制来实现的,而绝非是对事件的口号式的图解,以及对作品规模化的追求来求得的。三件装置作品均是基于特定空间创作的,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处理极为精到,把握相当准确,作品与空间形成了紧密的呼应关系,展览空间成为了撼人的体验现场。顾德新对“现实和天堂”关系的追问,在一个无足轻重的日子中展开,这个“日子”的非纪念性,点明了我们所处环境的常态。孙原、彭禹的“自由的呓语”在铁罐中时而狂躁,虚张声势;时而疲软,气若游丝,将铁罐外的观众引入了铁罐中。隋建国作品中的两种运动轨迹(两个大球的滚动和穿刺在管道中的钢珠)使观众一方面惊恐于所处空间的逼仄,一方面分心于钢珠的运动所带来的另一路线的可能性——依然是处于控制之中。
与上述三件作品的集中性相反,徐冰的《木林森计划》是他的“为人民服务”一贯立场的延续和体现,作品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和非作品性。但正由于多方面的参与以及创作时空的相对延宕,使这件作品具有更强的深入性。此外,在中国经济发展、全球资源争夺与斗争的背景下,王迈的《南海油气专线1号》以看似卡通和轻松的作品风格,游走于历史、现实、权力、霸权、资源……的缝隙之中,揭开了合理、正义面纱下面的国家面孔。周啸虎的 《集训营》则集中处理了中国现实语境下人们在追求财富狂热激情下的非常态,所有的人物都倒立着,看似滑稽和无奈,实则正常和残酷。徐震在《看见自己的眼睛:中东当代艺术展》中,借助对创作主体重要性的回避,将观众置入了对自己的质疑之中——这里面自然包括对自己艺术立场的惯有认同、对自己各种身份的习惯以及对“当代艺术场域”的想当然。
李笑男:最现实的魔幻主义作品,或者最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品,题材来自安利员工培训。8个单频视频用天地颠倒的方式阐释着安利这个几乎众所周知的品牌营销模式及其对人的影响。不论是“集体的狂迷”还是“资本文化的洗脑”,作品中的人,把远古人祭祀时对神的迷狂投注到金钱的迷狂上。时空错乱的现场感,还原出当代生活中那部分疯狂与荒谬的本质。题材的选取和艺术家的问题意识、深刻程度以及作品的呈现方式具有较为完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盛葳:“安利”品牌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种营销模式自身就深刻地体现出中国当代社会和中国人生活的独特性。“集训营”从空间上颠倒了“安利”品牌疯狂的培训过程,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在让人哑然失笑的背后,这件作品幽默地彰显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杨扬:对传销中国民的畸形状态的批判早就不是新话题,周啸虎的这个作品算是借题发挥,针对了很多当下的现象,国民心态、资本入侵、人的规训等等。最出彩的地方是选择杂技演员来表演,利用影像的倒置把这种荒诞推向了极致。
《集训营》场景
《集训营》剧照
《集训营》剧照
《集训营》剧照
《集训营》剧照
《集训营》剧照
《集训营》剧照
《集训营》剧照
《集训营》剧照
《集训营》剧照
《集训营》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