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展览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社会工厂”启动开工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11-22 20:33:3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当代艺术并不仅仅是发生在当代的艺术,而是艺术家置身于当代的文化环境与社会现实,基于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当代性”,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在杜尚、博伊斯、沃霍尔等艺术家的鼎力推动下,当代艺术始终扎根于社会。然而,步入21世纪以后,过分追求美学化和技术化的趋势,使得当代艺术与社会渐有“脱轨”之势。为此,著名当代艺术理论家阿兰•巴迪欧才会在《当代艺术的十五个主题》一文中大声疾呼,“今天的艺术创造应该提出一种新的普遍性,不仅表达社群的本性,而且,艺术创造有必要为我们,为共有的人的状况,提供某种新的普遍性,我把它称之为真理”。

洞察当代艺术中社会性因素式微的,远不只是巴迪欧一人。第十届上海双年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安塞姆•弗兰克的策划下,它以“社会工厂”为总主题,旨在扭转当代艺术濒临封闭的颓势,重新开启它走向社会、面向公众的大门,重建当代艺术的普遍性基础。事实上,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双年展,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至今已经积累了18年的探索历程。往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开放的空间”、“融合与拓展”、“海上•上海”、“都市营造”、“影像生存”、“超设计”、“快城快客”与“重新发电”,不论是名称,抑或是内容,都与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届上海双年展秉承并开拓了这一优良传统,以“社会”与“工厂”两个词汇作为脉络进行深度探索。

行为艺术:新闻蓝调  尼古拉斯·布斯曼
    提及“社会”,诚如在安塞姆•弗兰克撰写的策展前言中所说的,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的转折点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本届双年展就将回溯到1978年这一历史参照点,重新审视当下的社会进程,并且以此探讨诸多现实问题。譬如,在构建和重构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性与文学虚构之间存在何种关系;随着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社会性的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性的生产是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作为历史遗产的系统化社会,是否会影响当下社会的构建进程;我们该如何解读历史和技术对主体化产生的双重冲击;以及,在社会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是否也会像其他国家一样,迎来主体化的加速和多元化发展。
    显然,这些追问的归宿全都指向了“艺术何为”的根本性问题——那就是如何呈现当代和历史的艺术、不同的视觉符号和感知方式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来甄别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现实。在弗兰克看来,艺术也如同其他生产方式,同样属于“社会性的生产”,它的目的就是用关爱、情感和教育来培养公众感同身受的能力,实践艺术重塑社会的宏愿。
     1   2   3   4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