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展览

策展人马琳娜·唐纳:无形之形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2-27 14:27:1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无形之形”参展艺术家来自全球各地:荷兰、突尼斯、中国、希腊、美国。展览清晰地表明了一点,这些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不仅认可并拓展了现代主义关于纯形式的狭窄定义,而且以富有创意、跨越全球、极其个性的方式重新构造出了创造性的抽象艺术。

这样一个展览,展示出了东方和西方最前沿的现代艺术,呈现出各种能够想象到的后现代形式,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思考它的本质?展示存在和缺失、具体和飘渺、形成和成形等各种思想,探究艺术的作用,这又是属于什么范畴呢?

我们可以从跨文化、跨历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些性质的复杂定义,探究为何人类千年来潜心思索这些问题。

有些问题,在展览上以严肃或者戏谑的方式提出来,是在各类已收录文章有限的范围内无法回答的。由于空间有限,也无法把这些问题的丝丝缕缕都表现出来,集中阐述各种理念,突出每位参展的优秀艺术家。然而,存在的本质,存在与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之间特有的密切关系,是我在表述时间更长的平台上演讲和出版的主题。聚集于此的艺术家觉得重要的各种概念,本次项目的主题,我和粟多壮馆长的精彩对话(我们有许多共同关注的话题),实际上是我在学术上的热情所在。在这种热爱的鼓舞下,我在这里试图做的是对整个展览做出综述,对展览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理念做出综述。

当然,对于“无形之形”这样的展览,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诠释方式。最为常见的解释是欧洲抽象画作所传递下来的“无形”概念对我们的固有影响。在西方艺术史上,“形式”总是指具体有形的媒介,如颜色、线条、边缘、质地、墨水、油彩等,还有主要强调(甚至是一味强调)空间里纯粹的符号或形状如何排列的艺术家。在这样的语境中,“无形”指的就是艺术中非形象、不描述日常生活中事物或理念的图像或者物体。

这些关于有形和无形的解释源自于一种假设,就是艺术始于古典现实主义,逐渐成熟完善,趋于非形象。这就是说,艺术越来越概念化,从以熟知的事物刺激视觉到更高层次、更深层次地触及知觉演变。尽管这次展览的艺术家的确了解并且采用了这种模式中的一些方法,我们现在认定这显然是西方世界欧洲的构建方式。我十分确信亚洲、伊斯兰国家、大洋洲、非洲等不具备现实主义艺术哲学基础的或古或今的文化,会常常对二十世纪欧洲的抽象艺术的“进化”深感困惑,甚至忍俊不禁。

事实上,亚洲艺术反映出的美学和哲学理念始于抽象,本质也是抽象概念化的。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发现这一点,无论是用一个简单的抽象汉字去表达极其复杂的思想或情况,还是唐朝山水画中采用的非现实的多视角构图,目的不是为了纪录“自然”,而是体验万物归一的整体感。

1   2   3   4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