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30周年 > 系友回忆录

张雪: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27 14:48:1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2004.4.14清华美院国贸校区下沉广场前故作深沉状

【简介】张雪,1982年生于河南郑州。2001年至2008年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7月-2009年7月在北京文明杂志社担任编辑记者,2009年7月至今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对外联络部任干事。

  

问:您当年为什么以艺术史论作为自己的专业呢?

答:今天看来,我现在能够从事与美术相关的职业,似乎冥冥中早已注定。与众多望子成龙的家庭一样,父母本着让我身怀一技之长的美好期许,将幼时的我送进了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美术培训班,并在那里完成了我的学前教育。在绘画方面,我自认为天赋平平,虽然也确实凭借几幅涂鸦“斩获”过奖项,但贪玩和漫不经心令我始终与美术若即若离。相反,数理化却一直凝聚着我的兴趣点,尤其是进入省重点高中后,狂热地参加各类理科竞赛,偶有获奖便得意洋洋,每次考试后对全年级大排名的关注度堪比证券交易大厅里股民们的心情。我当时坚定的认为未来的我将会是夜以继日绘制图纸的工程师,或是在繁华街区出没写字楼的企业白领。而美术在当时对我的全部意义仅是每月的黑板报。直到高考的那年,就在“黑七月”到来前的几个月,我偶然间从校领导的高考动员大会上听到了清华美院史论类专业提前录取的信息,这则信息也许对在座的大多数同学如耳边风一吹而过,但对于曾经学过美术的我来说,却是在当时备受高考煎熬的无边黑暗中开启了一盏明灯,而且还是清华的金字招牌,怎能令人淡定如常?结果毋需赘言,2001年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录取名单上有了我的名字。

不能不说,大学的生活,确切说是美院人的生活真令我大开眼界。也许压抑的高中生活固化了我的思想,造就了我严肃刻板的性格。在活泼张扬的美院同学面前,我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然而环境终究造就人,慢慢地我逐渐地融入了美院的大环境,我发现在他人看来另类怪异的美术生其实也和所有人一样,有着真实自然的情绪表达和感情流露。他们的所思所想,无不代表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共性特征。伴随着大一学年的结束,我完成了从一个理科生向艺术生思维的转变,也许这二者之间的壁垒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是史论系的开阔与包容,令我完成了角色转换和思想改造。  

问: 您大学期间有没有参加什么社团,或者担任一些什么职务?您觉得大学应该如何度过?

答: 也许不少同学会以学业繁忙、兴趣缺乏、性格内向等主客观原因回避学校各类社团。我在初入校门之前,也是对铺天盖地的社团招新视而不见,原因无非前面所述。一次非常偶然的机缘,我报名进入了校团委电视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技术宅的基因在体内迅速发酵。我接触到了各种摄录设备和采编的专业知识,自学了视频非线编辑,这一小技术至今仍在我的生活工作中发挥着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团工作和活动,我与其他院系的同学有了深入了解和交往的契机,留下了许多并肩作战的难忘回忆。搬回光华路后,由于非典封校的原因,美院急需在闭塞的环境中发出的声音,于是成立了美院学生自己的通讯社“艺通社”。首任社长是本班同学,因而招兵买马的举动首先从身边人下手,我又一次在撺掇下加入了社团。在“要做就认真做”信条的驱使下,我最终坚持了下来,并从一名记者成长为社长。我想说,社团对于每一位希望全面成长的同学都不无裨益。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学习与他人交往,参与社会实践,拓展技能视野,丰富人生经历,这种收获可以说是受用终身的,甚至可以改变性格,净化心灵,提升境界。至于与学业之间的平衡和调配,我可以肯定地说,大学功课着实没有“充实”到那种程度。相反,学校也鼓励学生利用大块的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结交朋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据我观察,凡是社团中的骨干,同样也是学业中的佼佼者。参阅每年清华特等奖学金获得者的简历,这一点更加明显。当然,一旦加入社团就要努力发挥作用,机会是均等的,能不能从中有所收获全凭自己的积极主动。如果能够坚持下来,必将获益良多。  

问:可以谈一下您毕业至今的工作经历么?您觉得史论对于您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白岩松曾说,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即使从小被灌输“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代”的我们,估计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艰辛的奋斗史。当然,这种艰辛多数是来自于工作后才有的感触。我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首先要正确定位。走出校门,方知天下之大。如果自己并非×二代,或者缺乏强有力的背景关系,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作为史论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除了个别进入大型企业或自主创业的同学外,一般常见的就业岗位,比如教师、编辑、文博馆员等,初始的薪水不能期望太高,甚至有可能跌破平均水平。如果是外地同学留京工作,还要同时面临立足、生存的巨大压力。此时如果暂时没有更好的机会,需要做的就是耐下心来,默默坚守,把它当成一个修炼的过程。这个时代缺乏的不是人,而是人才。只有在岗位上进一步学习与提升,兢兢业业,做出成绩,自身的价值迟早会体现,自然也会有经济上的回报。

二是要努力拼搏。这个其实早已被说滥,但是能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却很难。也许我本人就是心眼死性,我坚信“天道酬勤”,希望有所成就必然要付出代价和努力,而付出代价的多寡是和成就大小成正比的。尤其在北京这种人才汇聚之地,竞争如此激烈,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被甩离节奏。所以在各种诱惑与浮躁面前,我始终能够坚持最初的梦想,心无旁骛,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还有一个“不幸”是,我始终崇尚完美,虽然我知道完美并不存在,却偏执地追求无限接近完美的结果。我觉得,追求完美不是什么坏事,这会造就一种“精品意识”,即凡事都要尽力做到最好。就像一条在清华广为流传的“潜规则”那样:“就算扫马路这种看似平常的工作,清华的学生都要力争扫得最好、最精致”,这种价值取向将为工作带来积极的动力。当然话说回来,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要学会调整心态,做到坦然处之、主次有别,注重节奏调配,以避免过度的辛苦和压力。

三是拓展人脉。这个放在第二条后面,是因为我觉得通过拼搏取得成绩是拓展人脉的前提条件。个人的水平将决定周围人的层次,所以首先要提升自身。再有,作为“职业学生”出身的我们,生活经历一般都比较简单,在为人处事方面可能相对保守。但是当身处社会这一庞大的体系之中,仅凭个人的努力有时会难以达成目标,而人脉这时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工作岗位是拓展人脉的重要平台,同时自己也要心态开放,处处留心,积极营构自己的交际圈,圈中的朋友,将会是个人事业成果的重要基石。韩国总统朴槿惠在谈到国家关系时曾说:“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诚如斯也!

   (采访:邹海萍)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