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30周年 > 系友回忆录

张杰:一个博物馆人的经历与思考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27 14:34:3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张杰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简介】张杰,1980年7月出生于河北唐山,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读书,2003年7月到首都博物馆参加工作,历任首都博物馆科研陈列部职员、陈列设计部副主任、研究与展示中心展览二部主任。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

  

问:您当初如何了解到艺术史论这一专业并报考,考前有没有做过一些准备?

答:其实很凑巧,在高考的前一年,就读于同一高中的师姐刘铭被我系录取,成为98级工艺美术学系的学生。老师觉得我的文化课成绩还不错,像师姐那样学史论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除了绘画之外,一年中准备了中外美术史的基础知识,我学习中外美术史主要靠四本书,先是读了迟柯的《西方美术史话》和范梦的《东方美术史话》,从这两本散文式的“史话”中对美术史有了初步的印象,之后跟老师借了中外美术史的幻灯片和一台幻灯机,开始对照着中央美院的《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学起来了。  

问:您如今在首博的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哪些事务?工作期间有过哪些难忘经历?

答:在首都博物馆工作的十年中一直从事展览相关工作,从事过展览内容策划,从事过陈列设计管理。目前担任首都博物馆研究与展示中心展览二部(近现代史与民俗部)主任,负责主持开展近现代史、民俗、非物质遗产方面的展览和相关历史文物研究。部门由内容策划和陈列设计师组成,他们分别负责研究历史文物并撰写展览大纲,以及展览陈列设计工作。

工作十年来,做了不少展览,但是最难忘的应该算2006年与英国大英博物馆和2007年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合作。刚刚结束长时间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面对当时设备设施一流、展陈手段领先国内同行的博物馆时,我们不少人都觉得首都博物馆已经具备了大型现代化博物馆的实力。与大英博物馆的合作是首都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的第一个国际展,这个展览内容的编辑工作自然落到了我们几个英文尚可的年轻人身上。当时已经不是第一次担当大展览,但是我在拿到大英博物馆的文物目录的时候还是震惊了,在这份目录上不但记录了文物编号、名称、基本描述、来源这些常见信息之外,英国同行还特意列出了是否属于易损、最佳陈列角度、固定方式,细致到陈列这件文物的展台用什么牌子的什么肌理的布包裹。我至今记得这份细致的文物目录,这是一个有着250多年历史的国际知名博物馆对待文物藏品的态度。我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博物馆人对待藏品的那份责任。

与卢浮宫的合作则让我领会到了另一种博物馆。卢浮宫对待藏品的标准是全世界博物馆里最高的,甚至卢浮宫的标准让美国人信服。在美国博物馆协会的会员单位中有这样一个共识,只要某个博物馆与卢浮宫合作过,这个博物馆的藏品保护条件和陈列条件就可以被美国博物馆协会的各博物馆所接受。一个大型的关于古希腊的展览,上百件文物,其中一半是大理石雕塑,而卢浮宫博物馆只派出了两名布展人员,这两名布展人员不仅懂得文物与历史知识,还熟知布展技术,甚至能够直接绘图,指导制作人员制作固定文物用的展具。而面对这两名卢浮宫布展人员,我们的博物馆却派出了四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去和他们的专业业务对接。交流的不对等、人员素质的不对等给我很大的震撼,我们的机构设置和人员专业素质与世界一流博物馆相差的太远了。

和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的差距,是我职业工作中对中国博物馆界发展现状的第一个认识,中国博物馆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去完善,有很多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问:您认为艺术史论这一专业给您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什么?

答:其实,在就读艺术史专业之前乃至在大学的学习中,我并没有对“艺术史有什么用处”这个问题有明确的思考,学习上还是比较机械的,并不是个灵光的学生。工作之后,接触的博物馆领域的人多了之后,才知道艺术史这个专业的重要性。

初到博物馆,我发现中国博物馆与欧美博物馆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专业人员的知识背景。在国内的博物馆,大多数专业人员是考古学、历史学背景的,而欧美博物馆专业人员多数是艺术史、人类学专业背景。于是造成了两种博物馆展览面貌的根本差别:中国的博物馆展览注重系统的历史信息,像一部教科书;而欧美博物馆则注重展览上的信息解读,多以艺术类展览为主,提倡审美与探究。刚到首都博物馆参加工作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是学艺术史的,那时候几乎没有人知道到底什么是艺术史,多数以为和展览设计师是一回事儿。十年之后,首都博物馆有艺术史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仅有五人,而在展览业务部门的只有两人。艺术史专业人员在中国的博物馆界仍然是极少数。

但是,艺术史专业背景使我们的展览策划与其他专业有明显不同,艺术史的策展更注重于通过文物去阐释历史上的文化艺术或社会经济状况。从艺术史角度策划的展览,整体策展方法偏重于创作,强调展览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而不仅仅是史实的呈现。因此,艺术史对于中国的博物馆来说,能够为改变中国博物馆的展览面貌和研究视野做出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贡献。  

问:您对艺术史论系的未来有何期待?您想提醒学弟学妹的是什么?

答:通过近些年对国际国内艺术史专业的了解,越来越多的艺术史专业向职业化发展,拓展了博物馆与画廊管理、艺术市场管理等职业教育专业。希望我们的史论系也可以发展这样的专业。由于国内博物馆藏品主要为历代工艺美术品,依靠我系工艺美术史的强项开展对中国文物的研究,更贴近国内博物馆藏品特点。

有三个方面想提醒学弟学妹。

一、学习艺术史的同时,要注重把学术视野拓展到相关学科。传统艺术史研究往往通过名家、名作、画论,或者工艺美术的风格进行阐释,早期研究往往带有推论的性质。因此要特别注意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注意阅读考古报告等一手资料。了解各种器物在出土时的状况与相互关系,注重从现场还原各种器物的用途,从而得出比较科学的关于装饰、造型、功用等方面的判断。

二、注重批评与写作的训练,培养自己的专业意识,敏感的洞察力和独到的学术观点。如果有一天你们成为博物馆人的话,将会有独立的策展观点,使你们策划的展览有可读性,与众不同。

三、希望学弟学妹积极干预社会。很多同学毕业会选择做老师,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的艺术史专业还不太为社会所知,而我们确有能力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采访:周少华)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