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30周年 > 系友回忆录

郭秋惠:浸淫于广博,收获于专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27 14:08:25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2006年3月,院史访谈合影(左起:王丽丹、田自秉、吴淑生、郭秋惠)

    【简介】郭秋惠,199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在史论系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1年3月,博士后出站后留系任教。

 

问:当年考大学为什么选择艺术史论这一专业?

答:我从小就学习书法,在闽南一带有这样的传统,小学高年级设有书法课。我们三个女同学跟随艺术启蒙老师朱元暹先生学习书法、绘画。一开始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课余的爱好,每天放学去练一到两个小时的书法。我楷书学颜体,行书学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文徵明的《赤壁赋》,隶书学汉隶和清朝伊秉绶等。我的文化课成绩一直不错,到高中又学习绘画。老师看到我成绩挺好,又喜爱画画,告诉我有这样一个专业,既需要成绩好,又可以画画。我一听就觉得很有兴趣。当时我们学院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设计类最好的学校,画画也很强,我特别向往。那之后我就和好友赖静芳一起努力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1998年4月在南京参加专业考试。我们当时怀抱着一种艺术的理想,决定给自己三年的期限参加高考,当年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只填了“中央工艺美院”。我很幸运当年就考中了。  

问:谈谈刚入学时的感受吧。

答:我刚入学的时候还是比较自卑的,因为看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强项。有的同学家传特别好,有的读了很多文学名著。反正就是这个同学这个厉害,那个同学那个厉害,所以觉得自己应该加倍努力。我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去发现每个老师的优点,当然不可能每个老师所有方面都很强,但是他一定有自己擅长的部分,用这种眼光去看的时候,就不会上课打瞌睡了。

问:请您介绍一下您当时史论系的课程安排。

答:一开始是画画,素描、色彩。色彩由李永存老师教,他还教我们外国美术史,他的笔名是薄云,曾经是星星画会的成员,很有成就的画家,人也有风度。素描是现在的学院书记赵萌老师教,当年他是我们班主任,但很快就因为当中华世纪坛的艺术总监被调走了。后来,班主任换成杭间老师,他从《装饰》杂志社调到史论系,给我们班好多的专业期刊杂志,还组织我们开读书会。我们当时除了专业课,还上实践类的课,也上一些设计基础的课和文化课,我觉得还是很丰富的。文化课比如有传统道德、思想修养、英语、大学语文等,实践类和设计基础的课像印染、陶瓷、计算机设计、平面构成、图案、白描、美术字等,专业课像中外工艺美术史、中外美术史、美术考古等,尤其是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要重点学的。我们当时上中国工艺美术史,一整学期都是这个课,还是很受益的,当时是单元制,也就是连续几周都上这门课。几周下来全身心扑在一门课上,不容易分散精力,所以学的时候特别专注。  

问:回忆一下您的老师们吧。

答:从中国工艺美术史这门课讲,原始社会到汉代是邹文老师讲,魏晋到元是尚刚老师上,杭间老师讲明清到近现代,三个老师上一门课,每个老师都有他突出的特点。邹文老师思路特别灵活,他课前要求我们做表格,表格形式可以自行设计,课后就画经典器物的造型和纹样。经过这样的一套训练下来,知识在脑袋里的印象就很深刻了。邹文老师上课时也会有一些发散,比如原始社会,你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时的人、当时人的能力、当时人的生存环境。他也把考察少数民族部落的成果与课程相通的地方结合起来。尚老师就不一样了,非常的严谨,注重史料的梳理,这是另外一个训练了,大学四年他给我们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包括写作的规范。交尚老师的作业只能有1500~2000字的正文,所以有时候我们就在脚注发挥,有时候一篇论文写下来脚注比正文还多。杭老师和邹老师有相像的地方,他们都是史论系第一届本科生,都留在了《装饰》杂志社。杭老师上课是把什么都打开来,不分工艺美术和美术的界限,打通了来讲。岛子老师给我们上课时邀请当代艺术家来授课,带领我们去参观前卫艺术展览,还推荐学生的优秀论文去发表,他在学校和当代艺术的圈子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李砚祖老师将中、外、史、论结合得特别好。张夫也老师擅长外国工艺美术史,而且日语很好,他是陶瓷系毕业的,画画、书法也很不错。李静杰老师是佛教美术的专家,跟着他进行田野考察非常专业。总之,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都有自己的优点,所以我也学下来传给你们。  

问:那对您影响最大的老师呢?

答:我觉得都有影响吧,但是如果综合十几年下来,肯定是杭间老师了。2002年本科毕业后,我读他的硕士、博士,又跟他做博士后的工作。2006年他带领我们编写院史,编辑《传统与学术:院史资料集》;2007年他策划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召开的“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设计史年会”,并编写文集《设计史研究》,我和另外两名同学做他的学术助理;2009年他主编《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我是编辑办公室副主任,并编辑《吴劳文集》(现在在编第二辑了,虽然杭间老师去年调到中国美术学院了,我还要继续做这项工作);2010年他策划《光华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照片展(1956-1999)》(2011年出了同名画册),我和张京生老师是展览总负责;2011年他是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的策展人,我在三年展筹备办公室负责媒体和综合协调;跟着导师做这些工作,我得到的锻炼还是综合的。今年杭老师还是上海艺术设计大展的主策展人,我无缘参加这项工作,但我曾参加过2003年上海设计大展关于“家”的文献大展,杭老师让他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例如从文学的角度、从文字的角度、从传说的角度等等,我选择从文字的角度进行梳理,有时候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样的东西,也许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问:您上学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

答:难忘的事还是挺多的,挑一个说吧。2000年,杭老师刚当系领导,带领我们建立系资料室,他带我们去三联书店,每人拿个小推车看到什么好书就放到里面,不用我们付钱,拿支票去买。我们买了一些更新比较快的、比较新的、跟专业契合度比较高的书,充实了系里的资料室。我还记得我在地下一层拿了一本《行业神崇拜: 中国民众造神运动硏究》。那一天参加买书的同学应该都印象深刻的,感觉很爽。  

问:史论系也三十年了,说说对我们系的寄语和希望吧。

答:我在系里十五年了,刚好是史论系历史的一半,从学生到老师,角色在变化,感情还是很深的,很珍惜。我想,有一些好的传统还是要坚持下来,希望能多一些平台让老师之间,同学之间,还有老师与同学之间多多交流,这种交流我希望是全方位的,因为“教”和“育”是一起的。我们系老师在外面的兼职很多,平台也很大,但是系里集体发力的东西还是需要有的,希望大家能够团结起来一起做。像中央美术学院还是有一些大的项目,老师团队、师生一起那种力量就能更大一点。我们不仅老师少,学生也不多,而且各个老师有不同的方向,所以团队合作研究可能少了一点。此外,以前系里经常会外聘有学术影响力的先生来讲课,这也是很不错的传统。三十而立,希望史论系发展得越来越好!

   (采访:申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