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30周年 > 系友回忆录

姚之洁:兴趣与事业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27 14:05:1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姚之洁

【简介】姚之洁,1997年8月至2001年7月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后任教于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03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就读于伦敦大学、伦敦艺术大学获得双硕士学位。先后任英国伦敦西敏斯特城市基金会中英文化交流部策划人,伦敦国家海洋博物馆艺术周总策划,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厅教育部艺术项目策划人,伦敦设计系列活动“Designer Breakfast”创意总监及策划人,英国“Designers Block”当代设计展览及策划中心策展人及研究员。

  

问:您当初为何选择报考史论系,那时系里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答:报考史论系是一种机缘。坦率说,那时候还是不太清楚究竟“史论”为何。因为自己是准备报考法律系的重点高中文科生,所以文化课的优势和自小积累的艺术修养促成了最后考入史论系。事实证明,这一次命运的安排对我是如何的眷顾,设计理论成为了我真正喜欢并会为之追求一生的专业。人常说能够将自己的工作与自己喜欢的事业融为一体是何等幸运和幸福的事,我对此深有感触。当时还叫史论系,后来改成了设计学系,我们毕业后逐渐形成了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两个方向。当时对于我们来说,自己的选择主要分“史”或“论”。课程上面有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例如张夫也老师的外国工艺美术史、尚刚老师的唐宋元工艺美术史,杭间老师的明清工艺美术史,还有杭间老师后来为我们开设了很多交叉学科的综合素养课。现在想来,每一门课程,每一位老师的思想精髓都为我们的现在形成重要的影响。我们这一届经历了与清华大学合并的全过程,也恰逢那个时间前后,系里的专业格局也有着重要的转型。 

问:您在史论系的日子里一定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比如师生之间或者班级宿舍里的一些趣事。

答:我们是唯一一届大学第一年去固安校区学习生活的史论系学生。原本以为会在首都开始的大学生活却被一个要坐着蹦蹦车才能到达的县城校区代替。正因为这样特殊的经历,留下了特殊的记忆。同在固安校区,最大的好处是我们有更多时间近距离和其他专业的同年级同学有全面的接触。也就是说,我们的第一年基础课不仅仅是本系的理论基础课,还会有很多的实践基础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实践类专业的同学有过大量沟通和交流。我们各个系轮流搞实验性的展览,画室的大展厅总是有各种活动。因为固安校区校门以外就是农田和干涸了的永定河大堤,田园牧歌式的外环境让我们里面的小世界更加充满自我意识的想象和表达。这样的对比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纯粹的。每周周末坐班车回北京就变得很有特殊的意义,逛书店、看展览还有听各种讲座。大学第一年的生活往返于乡村的单纯和都市的喧闹之间,专业上也是游走于内敛的思考学习与开放式地接受各种新鲜讯息之间。

大二回到了本部光华路。在大三的时候我们全班由张夫也老师和尚刚老师带领出了一趟远门,到西部考察西安、天水、敦煌。这次考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期间两位老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同学们的朝夕相处,毕生难忘。  

问:您在留学及工作期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您又为何选择如今这份工作?

答: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直有的愿望。本科时期对于自己学的专业已经是十分热爱,而且也明确选择“论”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不断接受新的设计思维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萌生的念头是要去国外学习,而且一定有一个新兴的设计理论与实践可以相结合的专业会在未来影响并作用于中国的设计产业。自己的思考中一直萌生一个“设计经济人”的概念,在申请留学的过程中,英国“设计管理”课程成为了我当时选择的一个方向。当拿到通知书到达英国,深入课堂了解这个课程的结构内容后,我意识到,一个外来的管理系统从理论到实践都很难在未来中国设计领域产生快速有效的作用,而且单纯地学习设计管理太过空泛。于是,扎扎实实做好设计史论和设计批评成为我的首选,我相信抛开学习设计表面的现象和形式,设计批评是真正深入思考设计、研究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英国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研究从方法论到研究的具体课题和成果国际领先,有优良的传统和完整的体系,而且对于当下设计发展的前瞻性思考也有很大优势,对于要从根本上发展设计的国内设计界而言是急需的。最终我在英国的第一个硕士学位选择了以艺术人文理论治学严谨而著称的伦敦大学哥德史密斯学院中的设计未来专业。毕业后,我选了中央圣马丁的“设计实践的叙述性环境”作为第二硕士的研究方向。对于设计理论,我一直认为要与实践结合才有意义,于是在前一个设计理论性的研究基础上,选择了这个新的综合了设计策划、设计概念与政策、设计管理和多元设计综合运用为一体的学科。从设计的理论出发切入到设计实践。现在我所从事的工作,从我回国后不久就投入大量精力参与的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生命主题馆项目,到现在在中国美术学院讲授的设计批评、设计管理、设计博物馆学等课程都基于上述两个的综合基础。这样的专业构架也在逐步完善和成熟中,而且事实证明,在国内文创产业发展的语境下,这样的结构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  

问:您认为艺术史论这个专业给您带来了些什么,对您的生活、工作有何影响?相比较于就学期间,现在的您对史论这一专业的看法有何转变?

答:艺术史论成为了我很多方面的基础和出发点。尤其是常年学习研究艺术史论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都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对于我这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或者说是职业,这也不是一个个系列的知识点组合成的知识库,而成为了一种看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我当年面对“史”和“论”两个方向,我选择了“论”。就这个方面而言,我觉得这不是在一个书斋里写写理论就能够完成的,是一个需要有大量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当下而言,与我国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转型、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息息相关,这种关联度是单纯靠文字和语言发声所远远不够的。因此,所谓设计批评引导下的“策划”就显得很有发展的空间和必要性,这也许是设计理论新的使命和通路。  

问:最后说说您对史论系未来的展望吧。

答:现在很热烈的被人们讨论的一个概念叫做“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不仅仅是对于设计而言,而是从设计出发可以运用和作用于社会的诸多维度,换言之,设计思维逐渐会成为人们思考和处理社会问题的一种思维工具。依此看来,设计理论的研究会越来越被重视,而且在社会发展中扮演头脑的角色。我对此充满信心。

   (采访:郦宁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