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以三件作品管窥大写意花鸟画的精神内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9-18 11:27:14 | 文章来源: 新浪收藏

三、把大写意花鸟画推向极致的齐白石

近代的齐白石是“雅俗共赏”风格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位质朴的农民画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淳厚朴实的乡土气息,但又不失大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画,绘画题材非常广泛:山石杂木、飞鸟鱼虫、田间野草等所谓“俗景”无不入画。另外,他还将日常生活中的蚊子、老鼠等引入画面中,使画面增加了生活气息。齐白石晚年提出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理论,并以自己“衰年变法”的勇气进行实践。在他的画中,写意精神的自由与具象形态的约束成为对立又统一完美的集合。齐白石在他的写意花鸟作品中对于形和意关系的处理进行了完美的阐释,把中国画的意象审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齐白石(1864—1957年),名璜,字濒生。白石原为其号,另有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早年做木工,后结交当地文人,学习绘画、篆刻、书法、诗文等。以鬻画治印为生。早年多次出游南北等地,1917年定居北京,开始起职业卖画刻印生涯。建国后,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5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年度国际和平奖,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齐白石认为艺术的本质和目的是要表现人的丰富情感活动与主观精神情趣,而不是复现客观对象,作画要不唯求形似,更要突出神似与气韵。这一理论和自陈淳以来的大写意画派的宗旨一脉相承。他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5]的绘画创作理论,并以他毕生的艺术实践来印证。

齐白石虾轴

图3:虾轴,山东博物馆藏,三级文物。纸本,纵213厘米,横49厘米。款识:八十五岁白石。钤印:老白(白文)。

画中八只虾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其中六只用淡墨描绘虾躯体,更能显现出虾体晶莹剔透的感觉。一对浓墨眼睛,根据齐白石长期的观察,虾在游动时眼睛是外横的,所以他将眼睛改为两个横。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淡墨与浓墨的运用突出虾透明的身体与坚硬的螯钳,焦墨对虾眼的描绘更能凸显虾的精神,头胸尖端有坚硬的质感,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由粗渐细。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长臂钳挺而有力,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弯曲变化。图中虽没有一点水痕,只有大片的留白,却让人感到八只虾游得兴致正酣。画中八只虾,由疏到密,上面的三只虾好象急于和下面的虾一起玩,奋力朝它们游去。齐白石从少年时代起,就对虾的形体、外貌、生活习性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他甚至和虾玩在一起,和虾成了“朋友”,他家门口,有一个池塘,里面有很多虾,小时候齐白石就经常到那里捉虾玩,为他青年时候开始画虾奠定了一定基础,他还自己养了几只虾,每天观察虾的游动。齐白石创作这幅作品时八十五岁,正处于艺术创作的顶峰,画出了“似与不似之间”最极致的虾。

在画的左下方,还盖了一方白文印,上印“流俗之所轻也”,这枚印在整个画面构图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既能得到篆刻之美的享受,又如“小小秤砣压千斤”,使左面部分不致于太单薄,整个画面和谐平稳,赏心悦目。印文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曾经被“主流”画坛边缘化的齐白石,一向不讳言自己的木匠经历“草根”出身,非但不以此自卑,反而因此自豪。他恣意挥洒、豪气淋漓的两方印作“大匠之门”和“鲁班门下”,正是对"流俗之所轻"的鄙视。此印当是那两方印的注解。此印本系白石老人针对当时画坛传统势力对自己非议的回击,并有诗云:“吾画不为宗派所拘,无心沽名,自娱而已,人欲骂之,我未听也。…依流俗之见所不以为然、所鄙视者,未必就不是真知灼见,未必就是尘土俗物…”

这幅画继承了大写意花鸟画的主旨:用简约的笔墨抒发作者的童真童趣之心。一简:该画寥寥几笔,单纯简洁,省略琐碎,主题鲜明,点到为止。大笔挥洒,笔笔可数,一气呵成,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用行书题写:“南岳山下第三亭枫林亭,曾骑竹马之儿童。”表明自己虽为老叟,但有一颗儿童般的心。造型简练,充满情趣。该画的图式源于生活感受,经齐白石稍加经营,画面既简洁又新鲜,充分表现出了齐白石画“简而有趣”的童真意境。使我们联想起童年的记忆。二拙。该画是用大写意手段、强悍的金石笔法勾画而出,铸就了其粗拙、朴茂的笔墨特色,恰似儿童绘画,无拘无束,充满稚拙气息。人们常说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其原因就是可以从他的画中感受到老人的童真之心。

齐白石一生创作出许多鲜活可爱的艺术形象,尤其是他晚年时期的一些大写意花鸟作品都具有构图简约,笔意率真,蕴含着纯真、烂漫情趣的特点。他能巧妙地将主观意识与客观认识统一在一起,将思想融入画面。他的作品,无论是一枝花、一条鱼、一只小鸟,都神气活现,而并无孤立之感。平淡天真之美就是一种不见雕琢之迹的朴素之美。这些艺术成就的取得并不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把自然物象进行提炼的结果。为了力求形似,齐白石更是细心观察。

大写意花鸟画最基本的审美特质是对于“形象”与“意境”两者辩证关系的整体把握,对它的把握程度意味着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把握程度,从而决定了其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度。“形象”与“意境”的智慧把握也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只有对物象有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感受,才能产生出“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后来被齐白石概括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就会忘记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情感,不能把自己对物象最真实的感受画出来。既能够尊重客观物理之真实,又能够不拘泥于物象本身,通过对形象的意象化处理,达到神似的艺术效果。看似无意,实则有心。一幅好的作品,读者不仅会被它的构图、色彩所吸引,而且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画家当时作画的一种心情。由此这种强调主客观高度统一的艺术主张便成了中国画境界的核心价值,也使得画家处于更为自由、更加主动的境遇。

大写意花鸟画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有的精神文化内蕴。首先,它必然受到儒、道、释中国传统三大思想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哲学思想文化基础。儒家的指导思想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由此可知,“艺”是他们用来增加自己完美的德行所用。道家认为蕴含着天真和洒脱才是“真画家”的条件。自娱,就是道家思想中的“乘物以游心”,是借助笔墨和所表现的物象,来实现心灵的安闲和自适,从而达到精神的自由来缓解内心的勘测。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升飞。另外,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也是大写意花鸟画形成的重要方面。王维、苏轼倡导的“文人画观”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元明以降文人画深入人心,以自我为本体,以笔墨抒写胸臆,以绘画语言传达思想感情,明代时期,由于受到“心学”以及董其昌“以禅入画”思想的影响,明代早期就开始出现了注重笔墨文化内涵的作品,如沈周、林良的花鸟画作品。到明代末期,才正式出现以徐渭为代表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大写意风格形成后,后来又受到碑学、金石学以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风格不断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雅俗共赏风格。从这些大写意花鸟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时完全进入一种情畅志荡、心遥意远、怡然自得的境界,无论花鸟鱼禽,都能从中窥见画家笔墨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由此而妙造自然。花情鸟姿意味无穷,意境无尽,美感尽收。

(文/鲍艳囡)

参考文献:

[1]贾德翠。大写意花鸟画精神内涵研究[J/OL]。北京:中国知网,2012-4.

[2]明·陈淳。陈白阳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3.

[3]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920.

[4]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下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2-3.

[5]徐改。齐白石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