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李钢:艺术本应是流露 而不是找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9-12 11:33:30 | 文章来源: hiart

从2008年至今,李钢已在北京近7年。一路走来,他将自己所有的经历化作那些从表面上看来并无关系的作品,但深入其中,这个世界却清晰且完整。对生命的敏感让他把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变为折射世界的镜子,极其东方的思维方式贯穿起一个越来越宏大的世界,他说艺术本应是流露,而不是找寻。

放弃绘画的表达

记者:什么时候来的北京?

李:2008年4月份。

记者:当时生活什么状况?

李:我从小就生活在大理,大学也是在那里读的绘画专业,所以就想出来看看,身上带了6000块就到北京了。当时在花家地南湖西里租了一个地下室的床位睡觉,白天看展见朋友,一个月后搬到了草场地。

记者:是从来北京之后从架上转向了观念性艺术的创作?

李:对,这个转折点是一批和时间有关的作品。租地下室的时候,我画了一些跟时代有关的作品,比如减肥、人的欲望、过高的房价这些主题,但是半年后我发现这些紧扣时代题材画和时间毫无关系,它只是象征了时间的存在,但时间并没有构成整个作品。有一天我突然闻到一股烟味,想起已经去世的外公,他的形象变得很清晰,这种真实感比他活着的时候还要真实,而外公健在时我对他的存在是根本没有意识的。作用其中的有一个感知的顺序:眼睛-大脑-心,当这个顺序倒过来人们对“真实”的理解也是翻天覆地的。于是我就把这批画全部洗掉,洗过之后再一张张地回到墙上,这个时候作品里才真正拥有了时间,它让人们在空无一物的画布面前停留、猜测、想像、询问,这比一副赤裸裸地描绘时代的绘画留住观众的时间更长,作品本身才变得性感。自从这批作品过后,我发现关于艺术的表达没有观念上的好坏,而是表达方式是不是与你的想法足够接近,所以我放弃了绘画的方式,选择了离我的生活和经验更近的方式。

对时间的兴趣

记者:在麦勒画廊第一个个展的作品是什么?

李:2008年开始做的那批贴胶带的作品。

记者:里面是有图像的。

李:中国有一个关于“吃饼论”的典故,讲的就是关于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于是我想有什么东西是我做一次你看不见,但当我一次次地做就能让你看见什么。后来承载这个想法的材料就是胶带和黑色的亚克力板,胶带一层层地叠在一起便会从黑色的背景中强化出一个图像,但第一批作品是没有图像的,我觉得这种刻意非常可怕,如果预期是如此的做作的自然,不如就接受心里的那种对图像的刻意。于是我捡了一块石头,用相机拍了它的9个面,用胶带贴出来这些面的造型。

记者:为什么不是人、动物或是别的什么,而是石头?

李:觉得石头比较自然,也是捡来的,具体的指向性就弱,如果是一个人,就会有年龄、背景这些信息参与其中,石头更纯粹一些。 记者:好像还用胶带贴了一批和光有关的作品。李:是《光记》,我贴了24小时不同角度的时针和分针,但呈现出来的时候像是两根交叉的光,它提示了时间的存在,但这组作品并没有什么展示。

记者:之后对时间的兴趣还有所延伸吗?

李:延伸的不是材料和手法,是其中的感觉和气质。随之而来的是一面井盖,我把它打磨成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出我的形象,通过打磨这个无用的劳动证明了自己两个月的存在,当时原本想用几千张打磨用的砂纸来呈现这个过程的,但最后觉得井盖承载了过程,同时也是结果,于是有了这件作品。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