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建交庆祝年美术唱高调 西方大师频频“访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4-22 09:34:10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上欣赏来自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四全身像》。该展作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由法国5座知名博物馆联袂在华推出。  

  这片亮丽的艺术风景背后,与之平行的则是近些年来国外美术大展在华夏大地上的争相亮相。与国内博物馆、美术馆逢馆庆必推大展相类似的是,许多国外美术大展在国内的落地,往往得益于我国与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建交纪念年的背景,促成了“西方大师”在建交纪念年频繁“访华”的盛况。

  回顾近5年国内举办引进的国外大展,细细数来,大多都身处建交庆祝年的背景。2010年,正值我国与意大利建交40周年,一场名为“未来主义之路”的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上演。作为意大利美术发展史上一个艺术流派,未来主义个性极为鲜明,来华展出作品的创作年代跨越百年,流派的发展脉络与艺术特色清晰可见,一时间令人瞩目。时隔两年,中英建交40周年之际,“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行。当时也是国内首次全面展现英国历时300年的美术发展状况。展览既展示先锋派画作,又展示传统绘画作品;既囊括了主流艺术画作,又囊括了反叛传统的艺术作品。展览也网罗不同的绘画流派,从传统的历史和宗教主题,到肖像画和风景画,再到捕捉普通英国人日常生活片段的“艺术白话文”。

詹姆斯·桑特 沉思(该作品于2012年“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中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去年,为庆祝中国与西班牙建交40周年,“从毕加索到巴塞罗——20世纪西班牙雕塑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毕加索、高迪、齐伊达、格利斯等一批西班牙美术大师一齐亮相,展览展示了西班牙雕塑由早期先锋派发展至今的过程,并通过单纯的构思向三维图形的转变,特别强调了绘画和雕塑的关系。虽然图画都是各自独立的作品,但每一件雕塑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汇集了不同艺术家的灵感和风格。而今年,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带着拉·图尔、弗拉戈纳尔、雷诺阿、毕加索等“西方大师”携手访华,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而远在上海展出的“莫奈特展”,与之南北呼应,可谓盛况空前。

  建交庆祝年,西方绘画大师作品之所以“不约而同”来华,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强盛,文化作为重要的外交手段愈加重要与频繁,同时,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与国外艺术机构间的交流也在增强,客观上为引进西方美术代表流派和大师作品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前,过高的借展费往往会加重交流的负担,从而使得国内美术馆对之望而却步。建交庆祝年的到来,客观上为两国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意愿提供了契机,辅以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于财政方面的支持,更使得西方美术作品的“访华”从梦境走进了现实。

  文化在融合中不断发展,西方大师“访华”对于促进中国美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人们可以不走出国门,就看到国外大师们的精品力作,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许多现场观看过国外大展的观众,都曾这样描述看到“大师”真迹时的感受:看真迹和作品照片的感受完全不同,在真迹面前,你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当时创作作品时的意境。这对于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意义非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文化发展的不断重视,一座座崭新的美术馆拔地而起,客观上为国外“高规格”展览的引进提供了硬件保证。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建交纪念年的出现为引进国外“高规格”展览提供了机会和便利。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眼光和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则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一件件西方绘画大师作品来到中国,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开放。与西方美术大师故乡的建交庆祝年并非年年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留住这些大师呢?在未来,让西方美术大师“访华”常态化、规律化,更加值得我们期待。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