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余德耀美术馆 沪上公共空间的新概念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1-09 17:28:03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继去年10月在上海黄浦江滨江区开幕的“西岸国际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之后,由印尼华人收藏家余德耀创办的余德耀美术馆于2014年1月7日在滨江区举行落成仪式,这预示着首个私人美术馆进驻上海“西岸文化走廊”。这座由龙华机场大机库改建而成的美术馆,东临滨江的龙腾大道,北依丰谷路,总面积达9000多平米,它将成为黄浦江边又一文化地标,为上海增添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华丽变身 从“商业巨头”到“大藏家”  

此次余德耀美术馆在上海落成,余德耀本人坦言这不仅是对艺术爱好的满足,也对祖国的爱心的表现。他说:“视野是人生的一部分,视野并不一定要赚钱,你如果能够做一些对自己很开心的事,而且对整个文化有贡献的事,何乐而不为呢?我不觉得我做得多么伟大,这是顺其自然的,但是我所做的事可能会影响一些人,所以做这个事情我很开心。”  

作为印尼第三大农业公司的商业巨头余德耀,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收藏家,其收藏以数量庞大、系统化装置艺术收藏丰富为特点。他曾在2011年美国《艺术+拍卖》杂志发布的艺术权力榜中位居全球第八,并多次入选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评论》(Art Review)评选的“国际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榜单。而他收藏当代艺术的这股劲来自于当初的创业精神。

余德耀很早就独立了。二十六岁时,曾经带着向父母借的七千美金加上飞机票,只身来到美国边学习边打工。慢慢的三年半后,从普通的打工仔变成了一个副经理。在他二十八岁时,家人参股的一家公司经营难以维持,他便从家人和其他股东手里买下这家公司的全部股份,开始自己创业,连周末也不愿意闲着,忙着买地建农场。他说:“那时候很辛苦,但我当时对事业的追求太过认真,认真到把自己累倒、生病。”等到买艺术品时,这种精神又回来了,不断的学习、看书、看画、买画,“就像刹不住的汽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他形容道。

靠农业发迹的余德耀从2005年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他说:“我们是当代的人要收藏当代艺术才具有当代意义。我主要收藏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这一时期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这段时间是中国第一代当代艺术最宝贵的创作。”这与余德耀文科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关。文科学习的背景让余德耀对带有文化性和历史性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同时由于年轻时在新加坡的生活经历中耳濡目染了中国文化,所以对汉文化有着更深的吸引力。在与巫鸿的对话中,他曾回忆说:“七十年代末,新加坡刚刚开放,中国电影、民歌、毛泽东的书籍都传到这里,当时我是高中生,那时候每天晚上我都听新加坡广播电台里播的中国民歌,所以现在很多民歌我都会唱。这就建立了我对中华文化的偏好,也体现在我的收藏体系中。”

从他购买的第一件当代艺术是郭晋的踩单车作品开始,几乎涵盖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所有声名显赫的艺术家,包括中国当代艺术的F4,还有曾梵志、刘炜、徐冰、周春芽、俸正杰、黄永砯、丁乙、张培力等,有油画也有大型的装置艺术。当然,他现在还收藏国外当代艺术的作品,如阿德尔、卡特兰等。

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以“线性”方式收藏,国外当代艺术则为“点状”收藏。但是中国当代艺术是他永远收藏的方向。

私人美术馆的当代格局  

私人美术馆如今被认为是除官方美术馆外最稳定的美术馆,它不同于拥有集团支撑的民营美术馆,私人美术馆的灵活性最强。张培力认为:“由于私人美术馆是由强大实力的个人创办,可以不像官方美术馆不用受体制的影响,也没有过多的运营压力,藏家的藏品可以作为美术馆最主要的资源,如果藏家拥有开阔的眼界,对私人美术馆未来发展也将带来新的血液。”

拥有华人传统和国际视野的余德耀希望其美术馆拥有文化气质。在选址时,余德耀经过多方考虑,选在上海不单单因为其夫人是上海人,他认为早期海派文化让上海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同时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海纳百川的政治气候也很适合海外人。

由于私人美术馆灵活的机制,美术馆目前还没有确定馆长,美术馆的人员框架仍然未知,而开馆展却已先行。据悉,余德耀美术馆首展将于今年5月举行,届时将展出来自余德耀收藏的百余件当代艺术的作品,在主空间将展出其收藏的大型装置艺术。此后还将展出陈箴、卡特兰等当代艺术家的个展。展览并不多,预计每年举办两场展览。

之所以迟迟未确定美术馆的人员架构和馆长,余德耀表示选择馆长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他不仅要懂中国的国情,有中国当代艺术知识背景,还需要了解国际当代艺术。所以希望在开馆展期间,慢慢物色到一个合适的馆长。开馆展预计有6到8个月时间。

但是整个展览的组织和策划均由著名艺术史家巫鸿负责,余德耀与巫鸿此前已有“君子协定”,余德耀负责收藏,巫鸿负责美术馆的展览策划,两者互不干涉。因此,余德耀在美术馆的运营中并不扮演任何重要角色,他仅仅是创始人和收藏家的身份。

余德耀解释,这么做不仅能让美术馆展览的学术性不受到干扰,也能保证作品的质量。他说:“收藏会有失败的时候,但是将展览与收藏分开,我的收藏便不用担心会影响到展览的质量。”而他选择巫鸿担任策展人是因为他最了解其收藏。

而美术馆的资金主要来自余德耀基金会,这已接近国际私立美术馆模式,同时也包括餐馆、艺术衍生品商店,还有美术馆场地举办的高端活动的相关收入,实现自身的“造血”功能。

有生活品味的文化地标  

近年来,随着艺术收藏的火热带动了私人美术馆的建馆热潮,从上海首家私立美术馆原弓美术馆的建立到去年龙美术馆、昊美术馆的建成开馆,均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大量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展示藏家真正收藏的实力,同时也将对本地区艺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央美术馆学院教授赵力也曾经发布言论认为,私人美术馆的建立预示私人收藏向公共领域的转变。

私人美术馆除藏品吸引人之外,其馆体建筑成为最为吸引眼球的地方,各大私人美术馆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师主持设计。此次余德耀美术馆的改建邀请了日本70后建筑师藤本壮介担纲,他2013年出任全球闻名的英国蛇形画廊夏季展厅的设计师,并获得两年一度的“马库斯建筑奖”(Marcus Prize for Architecture)。

他在改建中创造了全新的“绿盒子”概念,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白盒子”,他在3000平米的玻璃大厅旁引入了户外的绿树,联合了老机库改建的主厅和东面滨江户外空间,将这个玻璃大厅变成一个“绿盒子”的公共空间。老机库令美术馆富有视觉冲击力与历史的沧桑感,而新建的玻璃大厅则让其充分体现亲和力,二者融为一体,使其成为上海新景观——西岸的地标式建筑。

余德耀说:“认识藤本壮介是在4年前,被他极简主义的风格所吸引,感觉非常适合当代艺术的气质。在经过细化的公共设施后,我希望这里可以成为人们休闲、聊天,畅游精神的地方,让这个美术馆变得更有生活味道。”

谈及未来发展,余德耀并没有给它制度发展计划,他任务艺术发展本身是感性的,很多事情都是顺其自然发展,或许将来有一天我离开美术馆,但它依然存在。

因此,美术馆目前并没有自己的馆藏。作为一个私人美术馆,表面来看并不符合它自身的逻辑,因为几乎所有的私人美术馆都其馆藏,如上海创办一周年的龙美术馆,其馆藏均来自刘益谦、王薇夫妇多年个人收藏。但余德耀表示个人收藏并不会作为美术馆的馆藏。

他指出,在将来其私人美术馆将变成公共美术馆,它不再是个人拥有的美术馆,也不是国家所有,而是由很多人支持的美术馆,它最终会成为公益性的公共空间,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他说:“我希望我的美术馆在未来可以和国际私人美术馆平起平坐,像MOMA、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它不会因为我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存在。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