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岭南古代千年遗珍荟萃广东省博物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1-08 16:30:26 | 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

昨日,广东省博物馆迎来了来自粤港澳三地的考古精英,共同揭开“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的帷幕。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共同主办,广东省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澳门博物馆承办。

作为广东省博物馆2014年首个开年大展,本次展览是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的盛事,也是三地文博界继“东西汇流”、“海上瓷路”之后的第三次重要的文物大展。展览以岭南地区重要考古成果为线索,整合粤港澳地区30多家文博单位的藏品资源,通过来自粤港澳三地的560件(套)文物,向观众展示岭南先民的文明轨迹,为岭南地区在中国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重要佐证。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28日。省博展览结束后将移师香港历史博物馆和澳门博物馆展出,并有可能在海外巡展。

全方位展现岭南文物风貌

本次展览分为“文明曙光”、“天南重地”、“瓷路遗珍”、“走近考古”四个篇章,观众既能从中窥视恢弘的南越国宫殿和神秘的帝王陵寝,亦可徜徉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领略千年贸易的繁荣。

“粤港澳三地文化属于同一脉络,同根同源,却呈现出与中原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这次展出的展品,也反映岭南自古就与长江、中原等文化圈有着频密的交流。”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邹兴华表示,在先秦文物方面,本次展览可谓三地首次联合展出,能够完整呈现出岭南文化的本来面貌。

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展品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香港大埔黄地峒遗址出土的一系列多件片状石器。这些石器制作水平高,是香港最早期的人类活动的见证,改写了华南地区的文明史。来自曲江马坝遗址的一块兽面纹玉环也异常精美,充分反映了岭南先民的审美特色。

那些从王家领地出土的文物,更是彰显着不凡的王室风范。出土自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万岁”瓦当,铭刻着南越国朝廷往昔的辉煌。这些瓦当有着强烈的时代和地域风格,来自中原的瓦、地砖与岭南以竹木为材料的干栏式建筑互相融合,体现了南越先民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从同一地点出土的南汉龙首形鸱吻也不甘示弱,精致生动的建筑构件充分反映工匠技艺的高超,文献中记载“玉堂珠殿”的气象,从中可见一斑。

宫殿建筑的恢弘形象固然引人遐想,古人的日用器物却更生动地重现他们的日常生活。从南越王墓出土的多件玉剑饰,款式众多,构思奇巧,讲述着古代贵族和武士身份的尊贵,陈放于展厅之内依然熠熠生辉。产自西周的兽面纹青铜盉则是省博的镇馆之宝之一。盉身纹饰繁缛,活动鋬手由上部小圆柱与盉身特铸的一条小龙咬合而成,构思相当巧妙,堪称目前广东出土最为精美的一件青铜艺术精品。

在“瓷路遗珍”部分,丰富的历代瓷器生动记载着粤港澳地区长盛不衰的海上商贸史。无论是从“南海Ⅰ号”出水的南宋德化窑白釉印花瓜棱执壶,还是来自“南澳Ⅰ号”的明代五彩开光折枝菊花纹盖盒,其精美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而从澳门圣保禄学院遗址出土的多件克拉克瓷碗,反映了明代晚期中国与葡萄牙往来频繁的贸易,为澳门作为东西文化桥梁的地位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过去中原文化常常将岭南说成是‘南蛮之地’,但其实‘南蛮不蛮’,相信这次展览能让观众对岭南文化的观感有很大改观。”邹兴华总结。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