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从卡塞尔走来:公共艺术给城市带来什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24 09:25:59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汽车废件组成的巨型机器人“关公”持刀伫立,如铁水融化形成的不锈钢猛犸象仰天长啸,硕大的彩色蚂蚁爬满墙壁,肥胖的裸体巨人正在攀登钢梯……这是从厦门驱车进入漳州时人们在大路旁能够看到的几组场景。6月16日,福建漳州市碧湖生态公园正式开园,与此同时,一个名为“从卡塞尔走来”的漳州国际公共艺术展在此间举行。当地市民不仅可以漫步于这座大型水滨城市公园之中,还能看到许江、展望、陈志光、缪晓春、牟柏岩、陈文令等29位艺术家带来的32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这些让漳州人感到新鲜的作品因何而来?风格各异的公共艺术如何为市民所接受?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公共艺术又该拥有怎样的位置?

从卡塞尔走来

2012年,在德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共同策划了“卡塞尔中国公共艺术展”项目,从卡塞尔市中心广场到商业步行街、河滨绿地,到处可以看到体量巨大的中国艺术作品。这些中国当代最为活跃的艺术家创作的雕塑、装置和影像作品与当地的城市建筑、自然风光以及普通民众产生了良好的对话效果,吸引了150万市民和游客参观,成为当地的一大人文艺术景观。

此次公共艺术展的主要作品便是从去年在卡塞尔展出的“中国公共艺术展”而来,部分作品甚至直接从卡塞尔海运至漳州。此外,通过增补部分艺术家为漳州特别创作的作品,共同形成对漳州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以及展览场地的“新对话”。

范迪安认为,此次展览用艺术的方式把卡塞尔和漳州两座城市联系在一起,可以激发人们对艺术与城市建设、艺术与民众生活、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展览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的《共生会否可能(之一)》、雕塑家展望用不锈钢在石头上直接锻造的《飞来石》等引人注目。漳州籍艺术家陈志光则为家乡特别创作了不锈钢作品《圆荷泻露》,漂浮在水岸边的荷花枝叶映射着天光水影,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和梦幻色彩。牟柏岩的作品《修》依然是他在卡塞尔展出过的大胖子造型,这一雕塑形象曾爬上梯子眺望卡塞尔双年展,受到当地观众热捧,此时也成为漳州市民争相合影留念的对象。青年艺术家毕横的《解·放》则是用变形金刚、机器人与关公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符合年轻一代的机器美学。一件件艺术作品在水岸、草地、景观中穿插点缀,与城市环境互相渗透、映衬、激发,带给市民新的参观体验。

回归生活 平等互动

漳州碧湖生态园于2011年正式动工,全部将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商业、商务办公、居住、文化、休闲、娱乐及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中心区。将大批公共艺术作品置于首次开园的市民生态公园中,当地市民的热情关注也表现出公共艺术发展的新趋向。

在展出作品中,回归生活和互动意识都十分明显。青年艺术家柳青的雕塑作品《G4472》表现出一种对于“景观社会”的浓缩,他将不同的人群坐在地铁车厢内的片段场景转换至公园内的凉亭这一公共空间中,在一个个鲜活的雕塑人物旁,空余的座位留给观众,参观者可以近距离作品接触,作品也在浓缩整个现实的同时,融入到了现实生活中去。艺术家赵国明将一组变形的镜子置于公园的广场中间,人们通常不会质疑镜面反射出的景象的真实性,但作品中变形的影像则拉开了与人们所谓真实性的距离。赵国明通过艺术作品提出人们对事物判断偏差的哲学思考,而不少流连于作品前的观众,也许会有同样的思考,也许仅仅体验其中的乐趣。

陈文令的作品类似于一个中国的亭子,同时又像是一只复活的猛犸象,艺术家使用冰冷和坚硬的不锈钢作为材质,塑造出一种富有融化感和流动感的形态,造成了一种视觉冲击,使静态雕塑富于动感。展览举办正是漳州雨季,大雨中观众站在雕塑下避雨,使公园、艺术和观众融为一体,让记者印象深刻。

城市建设应有美学追求

因为此次公共艺术展览,漳州与远在德国的卡塞尔小城建立起了城市友谊,德国小城卡塞尔因五年一届的艺术文献展享誉世界,漳州希望在城市公共艺术方面向友城借鉴经验。展览举办之际,卡塞尔市市长办公室主任魏尔克特受市长委托向漳州赠送了卡塞尔市市徽、建城敕令和一包来自卡塞尔的花木种子。

关于卡塞尔的城市公共艺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西本哈尔教授讲述的两个案例颇为典型。

在198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期间,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提出《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计划。他在城市广场上种下了第一棵橡树,这个象征性的举动只是个开始,之后有许多追随者重复相同的动作,7000棵橡树被种完时,波依斯已然离世。而如今漫步在这座小城中时,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散落于城市各个角落的波依斯橡树,每棵橡树旁都有一块石砖作为标记,这件最大的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了城市中不断生长着的公共雕塑。

雕塑家克莱斯·奥登伯格在卡塞尔留下的一件“铁镐”同样是卡塞尔人的骄傲。在卡塞尔的高地公园中耸立着一座具有古典风格的大力神雕像,沿着雕像手势的方向,奥登伯格将一件巨型铁镐伫立于城市低谷的河畔,仿佛铁镐是远处山顶的大力神投掷而来。西本哈尔说,二战时期卡塞尔80%的城市遭到摧毁,如今奥登伯格的作品不仅成为历史的讲述者,警醒人们避免战争对城市的破坏,同时也成为新城市建设中的建构者,呈现了一道新的风景。

多年研究城市雕塑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将如今的城市公共艺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传统的道德教育、英雄教育为中心的纪念碑式雕塑;二是以艺术家为主体,突出艺术探索的审美型雕塑;另一种则是日趋普遍的,逐渐回归日常、具备一定实用性的生活型雕塑。公共艺术已然超越城市雕塑的范畴,回归生活的城市公共艺术,正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审美追求。他指出,回归到中国的现实,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艺术气质的问题,更主要是社会学的问题。

近些年丑陋城雕频频出现,一些投资巨大的公共艺术随意修建、拆除,受到公众质疑和诟病。公共艺术因何设立?宗旨何在?如何完善决策机制?……这些问题亟须在艺术家、权力部门、公众之间达成共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