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北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主办,冯博一策划的“无边——王璜生作品(2009-2013)”展览,是王璜生继2012年在北京“后雅兴”和2013年在德国柏林“游·象”展览之后的又一次大型个展,在湖北美术馆的3、4、5、6号展厅中,共展出了2009至2013年期间创作的水墨、装置与影像作品50余件/组。
以“无边”为题目的这次展览,通过黑、白、灰三个展示空间的并置,既是艺术家王璜生在这一阶段创作、思考、判断的集中呈现,也意味着他的创作处于实验的探索过程,对艺术的态度始终在于“无边”和“游走”之中。王璜生的实验水墨创作,针对的是个人艺术的诗性浪漫与现实处境的无限冲突的现象,而他试图要在这一紧张的互为关系中,寻求一种转化和间离的视觉张力,由此构成了这次展览“隔空”、“介入”、“居间”三个单元主题。线与线的环绕、交叉、纠缠,游走,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对新闻报纸的介入式遮蔽而形成的互为图像,是对媒体意识形态承载的颠覆与拆解;在有形与无形、虚与实,以及光与影的碎片化结构和场境中,成为了一种个人对现实生存实在属性的感触,如同在这些作品之间的临界点上游移,及如影随行的漂浮一般,没有边际。
一、隔空
通过缠绕的线体表露一种内心隐秘性的倾诉,构成画面的整体结构仿佛是一种多声部的合奏式基调,或者说是围绕着同一种心绪的共鸣曲。而现成品的铁丝网造成的影像,使锐利、防卫、伤害的清晰实体变成似幻的如影随形,这种重影与真实形态的叠加、游移,拓展了冲突的容量,产生了一种“隔空”变幻。
二、介入
从看与被看位置的位移,自然对具有“影响的焦虑”图像有所凭附。旋转的线条、笔触、色斑覆盖在原有的图文之上。这种对原文本的“介入”方式,意味着主动的改变,使观者必须绕过笔道儿,才能窥见原本的“真相”。这是在“互为图像”关系上的纠缠与遮盖,也是对原有创作意识和表述方式的再处理,生发出一种新的遣词空间,抑或也是一种“新叙事”或“反叙事”尝试。
三、居间
在图像处理上,王璜生进行了一系列视觉张力的设置。这种张力并非只是体现在墨荷、缠枝、向日葵等某个自然物象、景致之中,而是给予整个画面一种饱和的视域中,也是他在由传统水墨艺术向多媒介方式实验、演绎的“居间”过程。
展览“无边”是王璜生自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之后,再次在公共美术馆举办个展。对于艺术家王璜生来说,艺术创作的“无边”,这属于艺术家的思考、观念与实践。而对于公众来讲,“无边”却可能被理解为王璜生的多重身份,包括美术馆馆长、艺术家、策展人、学者,以及他跨界艺术工作如水墨、装置、影像等的综合呈现。
作为美术馆馆长的王璜生,在担任广东美术馆馆长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期间,着力于美术馆在学术建设、知识生产、体制建构、制度规范、社会拓展与服务等方面的努力,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作为艺术家的王璜生,坚持着自己的观察、思考及艺术实验,这个展览展示了他近年来在多个艺术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同时也呈现了兼具馆长身份的艺术家如何思考艺术,如何多样地推进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实验理念,进而丰富着作为美术馆馆长的内涵。
作为学者和策展人的王璜生,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博士毕业,多年从事美术史论及美术馆理论的研究,不仅出版了《中国绘画艺术专史:山水卷》、《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等专著,先后主编《美术馆》、《大学与美术馆》等学术刊物,还创办和策划了“广州三年展”、“广州摄影双年展”、“CAFAM泛主题展”、“CAFAM未来展”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展事,这些都投射了他对美术馆建设与发展的经验、理念和思考,同时也说明美术馆的专业性不仅来自于学术的奠基和拓展,更是一个学术操练和知识生产的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带着“无边”的期待,走进“无边——王璜生作品(2009-2013)”展览,走近王璜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