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麦勒画廊推出李钢&Brendan Earley双个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01 13:15:46 | 文章来源: cafa.com.cn

 

2013年3月2日-4月28日,麦勒画廊将举办艺术家李钢(1986年出生于中国云南大理,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北京)的最新个展《侧棱》以及艺术家BRENDAN EARLEY(1971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市并在那里生活和工作)在麦勒画廊的首次个展《午夜之城》(《In the Midnight City》)。配合这两个个展,麦勒画廊还将出版画册。

李钢《侧棱》

李钢在麦勒画廊的最新个展《侧棱》是继2011年于麦勒画廊卢森部举办首展《缓缓而序》、后于麦勒画廊北京部举办《之间》个展之后,第三次在麦勒画廊举办展览。此次展览将展出李钢近一年来的新作。

“侧棱”作为展览的题目,来自于几何概念: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这正是对李钢创作方法的比喻,他擅长制造不同事物之间的连接点,就如“侧棱”一般介入两个不同的面向。他的创作媒介在生活中随手可及,此次展览中作品使用的材料包含树、鹅卵石、油画内框以及手工编制的粗麻布。但在大多情况下,这些材料进入到他的制作过程后,就会失去或者弱化材料原本的面貌和意义。

此次展览中重要的作品之一《念珠》(2012年,木球,由云南省某地一棵死树的各分支节点打磨而成,397件,直径0.5-51厘米不等)由397件大小不一的木质球体组成,实际上这些经过打磨和抛光的木球全部源于一棵完整的死树。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不断生出枝杈,而每生长出一个分支就会在树枝交叉的地方留下一个“连接点”。随着枝干从粗到细,“连接点”也从大到小,数以百计。一颗直立生长的大树隐喻了人的一生无法预期的际遇——从出生开始以家庭为基础不断拓展的人际关系——看似枝杈丛生,然而如果能像这些木球一样,从树干上将各个连接点提炼出来并集中呈现,也许也是另一种观看人生的角度和方式。

同样让人感到震撼的还有作品《嵴》(2012年,石头和胶,共70件,尺寸从24 x 6 x 4.5 cm至81 x 24 x 15 cm,装置尺寸:430 x 520 cm)。这件作品的原材料是李钢收集的一堆鹅卵石。经过自然界的风化后每颗鹅卵石都有向不同面突起的“棱”,李钢找到两颗鹅卵石之间的连接点,利用树脂胶精心的将“棱”延伸并连接起来,使两颗鹅卵石形成一体 。在李钢看来,看似独立之物也存在着隐性的关联,通过连接会造就物体之间不确定的存在方式。

李钢于1986年出生于中国云南大理,后来以最好的成绩考入云南大理学院。之后他来到北京,抱着成为职业艺术家的目标开始自己的艺术实践。他用绘画、摄影,装置及现成物等多种不同的媒介,挖掘美学上的各种可能,并关注于长久以来艺术家都在不懈探讨的诸如死亡、时间等的终极命题。

Brendan Earley《午夜之城》

在2012年8月至11月期间,Brendan Earley在麦勒画廊北京部参与了“艺术家驻地”项目,此次展出的作品即在此期间创作的绘画、装置以及雕塑 。新作品呈现了对“城市”主题的关注,在他看来城市的个性不仅仅是被历史和地理位置塑造的文化环境,也是规划和建筑方面的物质特性,更是城市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相互关系。

Earley在一系列绘画作品中实施了一种独特的描绘方式。他用马克笔在纸上重复描绘短促的线条,绘画语言的绘画性和叙事性被降至到最低,最终呈现纯粹的形式感。 在作品《午夜之城》(2012年,纸上毡笔绘画,225 x 280 cm )中,随着笔触从画面边缘向中心推进与展开,线条也从直线渐变为曲线,随着马克笔的颜色逐渐消耗殆尽,艺术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观念中的城市景观 。当他对这一动作不厌其烦的重复时,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作品自身形成的本质,成为对一座永远在建设中的城市的隐喻。而重复和具有平衡感的视觉语言在这一系列绘画作品中凸显出艺术家对“秩序”的把握和诉求。

“光”的概念多次出现在Earley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简约、纯粹且具有建筑学特性的美感,可以看到极简主义美学和建筑语言带给他的深刻影响。如装置作品《日以继夜》(2012年,荧光灯、塑料绳、亚克力板、蓝色滤纸,138 cm (H), ∅120 cm)和《光线》。《日以继夜》的作品命名源于模拟夜景的一种电影拍摄技术:在白天利用特殊的蓝色滤光镜制造出夜景的效果或者月光的意境。作品《光线》(2012年,荧光灯、塑料绳、不锈钢、黄色滤光纸,110 x 44 x 22 cm)中,亚克力板的表面附上黄色滤光纸,荧光灯从作品内部穿过,形成具有建筑味道的形式感。

Earley在北京驻留时对城市物质建设的思考在雕塑作品《无题(双面人头)》(2012年,钢、塑料绳、胶合板,43 x 22 x 20 cm)中得以体现——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以坚硬的钢表现泡沫塑料稀松的质感。泡沫塑料这种材质在质量、价值和功能上看似与钢材相悖,却通过形态的转换而赋予其新的定义:钢作为建筑的主要耗材,也不过是城市空间的填充物。而这种对物质的概念性的经验转换,就他以往的创作而言不仅是一种延续更是进一步的尝试和发展。正如Earley自己所言:“这些绘画和雕塑新作延续了我对实体和图像的更加观念性的兴趣,与此同时,通过构建去寻求对设计的务实的切入点的过程中,也结合了更多我对人文历史遗产和语境效应的关注。” Earley通过作品创造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秩序”观,一种试图让人们的日常生活达到平衡的秩序。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